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年度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试题预测试卷(黄金题型)附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33.04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1.13万字
文档摘要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试题预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80分)

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下列加【】的词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就来自您的【扶植】,收获出自您的耕耘。

B.他不小心把同桌的书推到了地上,老师用呵护的口气【指摘】了他。

C.一闭上眼,各种景象就【接踵而至】,吓得她整夜合不上眼。

D.这个快剑小方,当真【名副其实】,连出七十八剑,却只逼出你两招。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运用的理解。“扶植”指扶持培养,用于“成就来自您的扶植”恰当。“指摘”含指责之意,老师呵护口气用此词不当。“接踵而至”指接连不断地来,用于各种景象恰当。“名副其实”指名声与实际相符,这里说快剑小方应是名不副实,D项错误。综上,A选项中【扶植】使用完全正确。

2、古汉语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中的“三五”是指()

A.每隔三五天

B.阴历每月初五

C.阴历每月初八

D.阴历每月十五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古汉语中特定表述的理解。在古代文学中,“三五”常用来指代阴历每月十五。古人常用数字相乘来表示特定日期。A选项“每隔三五天”不符合古汉语习惯;B选项“阴历每月初五”错误;C选项“阴历每月初八”也不正确。所以答案是D,即阴历每月十五。

3、下列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山东省

B.士大夫之族族:类

C.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D.而闻者彰彰:清楚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在古代,“山东”指崤山以东。A选项将“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解释为“山东省”是错误的。B选项“族”解释为“类”,C选项“蒙”解释为“继承”,D选项“彰”解释为“清楚”,均符合常见的文言实词释义。所以这道题应选A。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啜泣层峦叠嶂嗑碰义愤填膺

B.辑拿额手称庆坍塌班师回朝

C.秸秆大有稗益赘述披肝沥胆

D.摩娑厝火积薪巨擘见风驶舵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掌握。A选项“嗑碰”应为“磕碰”;B选项“辑拿”应为“缉拿”;C选项“大有稗益”应为“大有裨益”;D选项“摩娑”应为“摩挲”,“见风驶舵”应为“见风使舵”。在这些选项中,D选项有两个错别字,其他选项分别只有一个错别字。所以答案是D。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借代)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拟)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夸张)

D.东风夜放花千树。(比喻)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借代手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江山”“文字”代指国家大事和激奋的文字。设问、比喻、夸张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问有答是设问,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是比喻,“一江春水”又体现夸张。比喻手法,“东风夜放花千树”把焰火比作千树繁花。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的是比喻,不是比拟。所以答案是B选项。

6、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_____值得欣赏,_____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意,_____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我们_____敞开胸襟,_____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A.固然即使以及只有才

B.固然即使甚至只有才

C.不仅而且以至只要就

D.固然但是甚至只要就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固然……但是……”表转折,符合文意;“甚至”强调程度加深;“只要……就……”表条件。整句话强调伟大成就固然值得欣赏,普通的巧思等也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就能发现值得欣赏的东西。综合来看,D选项的关联词能使句子逻辑清晰、通顺合理。

7、在下列划线处依次填入作家姓名正确的一项是。古人云:悲情易赋,乐景难抒。愁是古代文人歌咏最多的一种情绪。因此也涌现了大量的名词。如__所写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__在他的词中也曾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著名的婉约词人__也曾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