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及管理
演讲人:
日期:
06
临床案例与处理经验
目录
01
感染相关并发症
02
血栓与血管损伤
03
机械性并发症
04
其他重要并发症
05
预防与护理策略
01
感染相关并发症
严重并发症
导管头或导管内壁附着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血液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感染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皮肤污染、血液污染等途径感染。
预防措施
定期更换导管、保持导管清洁、使用无菌技术操作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常见症状
皮肤消毒不彻底、导管固定不当、导管材料刺激等。
感染原因
预防措施
严格皮肤消毒、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等。
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出等局部炎症反应。
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病原微生物类型与抗生素选择
抗生素选择
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病原微生物类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穿刺部位局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02
血栓与血管损伤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机制
血液高凝状态
CVC留置过程中,导管作为异物与血液接触,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血流缓慢
导管的存在使血流在血管内形成涡流,导致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
血管内皮损伤
导管插入过程中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容易诱发血栓形成。
预防性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栓形成风险,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降低血液高凝状态。
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
物理治疗
使用弹力袜或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应用(如肝素、华法林)
肝素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达到抗凝效果。肝素需要持续静脉输注,使用时需监测凝血功能,确保安全有效。
华法林
新型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来达到抗凝效果。华法林起效慢,但作用持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如利伐沙班等,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等优点,但价格相对较高,且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时需谨慎。
1
2
3
03
机械性并发症
导管堵塞原因及处理(如尿激酶冲洗)
导管堵塞原因
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度过高、血流缓慢以及导管内血栓形成等。
03
02
01
尿激酶冲洗
使用尿激酶进行导管冲洗,可有效溶解血栓,恢复导管通畅。
其他处理方法
更换导管、采用负压吸引或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等方法。
预防措施
采用缝线固定导管,确保导管在皮肤上的稳定,避免移位或脱出。
固定方法
移位/脱出处理
如发现导管移位或脱出,应立即停止使用,重新置管。
穿刺后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活动时导管受到牵拉或扭曲。
导管移位/脱出的预防与固定
气胸多由于穿刺时误伤肺组织或壁胸膜所致,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
气胸与血管穿刺损伤
气胸原因及表现
血管穿刺损伤可能由操作不当或患者血管解剖异常引起,可能导致局部血肿、大出血或血管破裂等并发症。
血管穿刺损伤原因及后果
穿刺前应仔细定位,熟悉穿刺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误伤肺组织或血管。
预防措施
04
其他重要并发症
空气栓塞的紧急处理
立即停止导管操作
发现空气栓塞症状时,立即停止导管相关操作,并尽快取出导管。
02
04
03
01
给予高浓度氧气
为患者提供高浓度氧气,促进血液中气泡的溶解和排出。
左侧卧位和头低脚高位
采取左侧卧位,头低脚高的姿势,以减少空气进入肺动脉和脑部血管。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采取措施。
选择适当的导管材料和插入部位,避免在关节处或皮肤破损处穿刺;保持导管清洁,避免污染。
出现静脉炎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外敷药物,如硫酸镁湿敷等。
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快输注。
出现药物刺激症状时,及时更换输注部位,局部给予热敷或理疗。
静脉炎与药物刺激管理
预防静脉炎
静脉炎处理
药物刺激预防
药物刺激处理
导管断裂原因
导管断裂处理
导管异位处理
导管异位原因
导管材质不佳、长时间使用、患者活动过度等都可能导致导管断裂。
导管固定不当、患者体位改变等可能导致导管异位。
发现导管断裂时,应立即取出导管,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发现导管异位时,应立即调整导管位置或重新插入导管。
导管断裂或异位的风险
05
预防与护理策略
无菌操作规范
严格无菌操作
在CVC留置过程中,必须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戴口罩、消毒、铺无菌巾等步骤。
皮肤消毒
无菌敷料覆盖
穿刺前需对皮肤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剂选用碘伏或碘酊,消毒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