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语文》经典例题及答案详解一套.docx
文件大小:34.46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1.21万字
文档摘要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语文》经典例题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80分)

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下列文言虚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比

B.宽厚而爱人而:并且

C.则群聚而笑之之:他

D.不如因善遇之因:因为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在文言文中,“因”常见的意思有“凭借、依靠、顺着、沿袭”等。“不如因善遇之”中“因”应是“趁机”的意思,而非“因为”。A选项“于”表比较,B选项“而”表并列,C选项“之”代指某人,均解释正确。所以这道题选D。

2、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的是()

A.吾从而师之

B.举天下之豪杰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词类活用知识。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A项“师”是意动用法;C项“上”“下”是名词作状语;D项“坚明”是形容词作动词。而B项没有词类活用现象,只是正常表述天下的豪杰。所以答案是B。

3、下列各句的出处和作者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柳永《雨霖铃》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忆。苏轼的《赤壁赋》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杜甫的名句不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白居易的诗句,而非柳永。所以答案是A选项。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_______?反过来说,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①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

②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

③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历史事例的理解与排序。商纣王的例子是不听忠言导致灭亡,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病亡与之类似;齐威王善纳邹忌讽谏使齐国昌盛;秦孝公听取商鞅之谏称雄六国。按照先亡后昌且与前文逻辑一致的顺序,应为②③①。所以答案选D。

5、美美与共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强势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