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职院校UI界面设计课程设置的构思与创想.docx
文件大小:15.37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2.81千字
文档摘要

高职院校UI界面设计课程设置的构思与创想

摘要: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下,纸媒日益衰退,新媒体平台日益壮大,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与企业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作为培养实用性新型人才的高职类院校应当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接轨。本文通过对UI界面设计课程开展的现状作为切入点,阐述该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设置构思与创想,以此为社会输送实践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UI界面设计;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构思;创想

所谓的UI就是指的“UserInterface”,即用户界面。UI设计属于软件设计的核心,随着我国软件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与学院派人才的培养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企业所需的软件设计人才难以被学院培养的人才满足,培养社会实用性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课程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当前职校UI存在的弊端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众所周知,UI设计是一门需要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理论基础足够扎实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用户界面,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有用的实战经验。但是很多高职院校会忽略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实战操作关注过少,最后学的东西也成了无用的文本知识,在就业时派不上用场。

师资队伍质量有限。高职院校的专业UI老师资源有限,大多数UI设计老师是设计专业或软件专业转行过来的,老师们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各自的片面性,有的偏设计,有的偏软件开发,还有些老师虽然对于UI设计的操作很熟练,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对于学生学习实用的技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一类老师缺乏专业的教学培训,对于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没有足够专业的方法。

二、UI课程设置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对高职院校UI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以及对用人企业对毕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方案的探讨,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UI界面设计课程是基于地区产业升级需求,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课程,因此课程定位应该确定为是一门融“教、学做、评”为一体的项目化课程,因此通过课程学习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以下技能:

一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UI界面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就不能在就业岗位中熟练的应用相关知识点,因此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前提就是必须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二是较强的社会实践性操作性。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就业岗位的,因此学生需要具备零距离的就业能力技能,比如开展在课程内开展项目综合实战,旨在提高学生快速适应企业需求;

三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質、人文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素质。

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主要身居各个岗位一线,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虽然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不能一味的教导学生盲目的进行操作。没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对于UI设计的操作也只能是一筹莫展,盲目超前。其次在夯实了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要切实的提高学生对于UI设计的实战经验。不少学生学习了UI课程之后,没有通过大量的运用而导致对此课程的遗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运用UI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前掌握就业岗位的技能,以便提高就业率。比如,在基础专业课程学完之后,给学生开设企业项目综合实战课程,让学生毕业后就能正式上岗。最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要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之后,还要提升自己的德育方面的能力,以此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将思政元素渗透进课堂。

2.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UI界面设计课程属于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课程设置需要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

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UI界面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软件的实践操作方法,熟知各种媒介终端的设计规范与标准。另一方面是要熟知产品设计的流程,领悟客户设计的理念与熟知交互流程等;

二是合理分配课时。基于UI界面设计课程内容的连贯性,该课程可以在第一年级下册或者第二年级开设,以此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计算机知识。我院校就是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展,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即保证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可以在学习该课程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划分提供能力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岗位学习相对应的能力锻炼;

三是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具体该课程设置应该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