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涵盖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个性心理包含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神经元通过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来传递信息。
(二)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分为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大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各个脑区有着不同的功能,如额叶与运动、决策等有关,颞叶与听觉等有关。
2.外周神经系统
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负责控制肌肉的运动和感觉信息的传递;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它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在应激状态下发挥作用,副交感神经则在安静状态下促进机体的恢复和保存能量。
三、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定义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例如,通过眼睛感受到光的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的高低等。
2.感觉的种类
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每一种感觉都有其特定的感受器和适宜刺激。
(二)知觉
1.定义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不同于感觉。例如,看到一个苹果,我们不仅能感知到它的红色(感觉),还能认识到它是一个完整的苹果(知觉)。
2.知觉的特性
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四、记忆
(一)记忆的定义与分类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保持时间极短,一般为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和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较长,甚至终生)。
(二)记忆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回忆)。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巩固的过程;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
五、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
1.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2.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和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二)想象
1.定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六、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主要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二)情绪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基本情绪(如喜、怒、哀、惧等)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
(三)情绪的理论
例如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坎农-巴德理论强调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情绪的认知理论则重视认知在情绪产生中的重要性。
七、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如动机冲突、确定目标、选择方法等)和执行决定阶段。在执行决定阶段,个体需要克服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
八、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1.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
2.需要的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二)动机
1.定义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2.动机的功能
包括激发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和调节功能。
九、能力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