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物理热学课件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ppt
文件大小:606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2.59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1

§3-1.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及其宏观规律§3-2.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3-3.气体中输运现象的微观解释§3-4.布朗运动§3-5.非平衡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简介*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2

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引言当系统各局部的宏观物理性质不均匀时,系统就处于非平衡态。在不受外界干扰时,系统总要从非平衡态自发地向平衡态过渡。这种过渡称为输运过程。本章主要讨论:三类迁移现象,即黏性现象(内摩擦)、热传导、扩散常见的输运现象有:热传导、黏性现象、扩散、化学反响、生物体中的养料吸收等。实际上,其中有些输运现象往往是同时存在的,比方黏性现象、热传导、扩散。3

非平衡态?平衡态局域平衡假设:整个系统不平衡,但每个足够小的空间区域内平衡。气体内的输运(迁移)现象物理量不均匀?自发趋于均匀?到达平衡态宏观条件:存在某物理量的梯度输运方向:沿梯度减小的方向,最终到达梯度?0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上述问题又可一般地描述为:4

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研究方法采用分子动理论讨论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驰豫过程在均匀且恒定的外部条件下,当系统偏离平衡态较小时,微观粒子的运动和互作用使系统趋向平衡态的过程输运过程在孤立系统中,由于动量、质量、能量传递,各局部之间的宏观相对运动、温度、密度差异逐渐消失,系统从非平衡态过渡到平衡态5

一.黏性现象(内摩擦)如图,系统各处n,T相同,宏观定向速度分布:由A(B)输运到B(A)的定向动量多(少).通过?S面A对B的力:粘滞(内摩擦)系数AB?Sxx0求??单位时间内通过?S: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3-1.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及其宏观规律6

分子按方向分6组,每组数密度n/6,平均速率.dt时间内交换的分子对数目为:?A对B的力:即20?C的空气:1.82?10-5Ns/m2;水:1.01?10-3Ns/m2交换一对分子,A输运到B的定向动量为:AB?Sxx0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7

流体内各层之间因流速不同而有宏观上的相对运动时,产生在各层之间的定向动量迁移现象。宏观上表现为相邻局部之间有摩擦作用。黏性现象(内摩擦)的微观本质下层的分子携带较小的定向动量;上层的分子携带较大的定向动量热运动:上下层分子交换;碰撞同化下层的定向动量增大上层的定向动量减小受向前的(内)摩擦力受向后的摩擦力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8

二.热传导xx0?SAB各处n相同,而如图,由A(B)输运到B(A)的平均动能多(少).单位时间内通过?S从A传给B的热量:(傅里叶传热定律) 其中,K称为热传导系数,类似内摩擦,可证:单位时间内通过?S: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T2T1△U9

由于气体内各处温度不同,通过分子的碰撞而产生的能量迁移现象。热传导现象的微观本质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10

三.扩散现象各处p,T都相同.CON2Xx0?SAB如图,以CO和N2为例:考虑CO:单位时间内通过?S:由A(B)到B(A)的CO分子数多(少)D?扩散系数可证: 单位时间内通过?S由A输运到B的CO质量: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x△m△S当流体内各处的分子数密度不同或各局部流体的种类不同时,其分子由于热运动而相互掺合,在宏观上产生的流体质量迁移现象。11

扩散现象的微观本质由于热运动,上下两层流体不断交换分子,就混合流体的某一种组分来讲,由于密度不均匀,密度大的一方迁出的分子较迁入分子为多,因而有净质量自上向下输运,形成了流体质量地定向迁移。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12

说明宏观上:黏性现象,热传导现象和扩散现象三种迁移现象都具有完全相似的形式。微观上:黏性现象——动量迁移热传导现象——能量迁移扩散现象——质量迁移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13

§3-2.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碰撞频率每个分子单位时间内与其他分子相碰次数的平均值.平均自由程显然刚性球近似:刚性球,直径d2d有效直径定性:落入圆柱体〔直径〕内的球必然相碰定量:假设其余球不动:平均速率平均速率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相邻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路程14

??碰撞频率分子平均自由程:p不变时;实际上,V不变时,T??d??略有变大所有粒子都在运动!如右图,麦克斯韦证明,平均相对速率为T不变时,V不变时,不变?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15

平方取平均相等设均方根速率与平均速率的规律相似,那么由上式有?为什么?如图:各个方向随机运动,故为零第三章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16

§3-3.气体中输运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