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doc
文件大小:26.5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1.93千字
文档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一、思想道德修养

(一)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理想按性质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按主体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它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它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二)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四)道德修养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

二、法律基础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二)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等根本性的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我国公民享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同时负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基本义务。

(三)法治观念

树立法治观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其次要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法治社会,人们在享有广泛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最后要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的灵魂,司法机关必须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法律遵守与法律运用

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要自觉遵守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依法办事,尊重法律权威,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尊严。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在运用法律时,要了解相关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法治建设,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