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外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比较.docx
文件大小:20.5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6.32千字
文档摘要

中外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比较

摘要:高水平师资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要素,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理应成为高校建设的永恒话题。凭借其丰富经验与丰硕成果,密西根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成为全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标杆,具有强示范借鉴价值。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教学发展中心,积极推动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作为两所以工科见长的世界一流大学,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学术水平上可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情景和诉求。本文分析和比较两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我国一流大学继续推进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提供可参考的经验,从而保障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密西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CRLT;CTLD

教师之于大学,犹如水土之于草本,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高水平师资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关键要素。回溯美国高等教育历史,自洪堡开创现代大学前,高校教师重视教学质量,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中。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虽经历重科研轻教学的阶段,但在认识到教学质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后,采取了各项措施支持大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从而促进了美国高校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教师队伍的质量面临挑战,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分散和消极影响,以及教学和科研之间依旧存在的矛盾等,都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出强烈呼吁。

一、美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設背景和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此为指导,博耶的教学学术思想为高校建立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面临教学和科研失衡、学生群体多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等现实状况。为协调教学与科研,适应学生群体多元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需要,提升教学效果,高校不得不采取具体措施以改进教学,筹建教学发展中心就是举措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教师经历了“学者”、“教学者”、“发展者”、“学习者”和“网络”五个特点不同的发展阶段[1]。在“教学者”阶段,教学发展开始在教师发展中占据高位,并在此后的发展时期中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情况

关注美国多所精英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情况[2],总体来看,在隶属关系上,美国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以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为代表,隶属于教师发展委员会或学院办公室;以密西根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CenterforResearchonLearningandTeaching,CRLT)为代表,直接隶属于学校;以耶鲁大学教学中心为代表,分散设置组织结构,隶属于多个部门或单位[3]。

在岗位设置和权责分工上,美国教学发展中心一般设有主任、副主任、助理主任等岗位,成员皆为全职研究人员,有明确具体的的分工任务和职责。还有来自各学院的专职或兼职的项目管理员、培训和技术员等服务人员,对各项工作提供相关咨询、支持服务。不同高校还会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置岗位,如CRLT下设戏剧艺术主任、兼职演员等岗位。

服务对象方面,美国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要围绕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大群体,提供教学咨询、课堂观察、研讨会等服务,具体活动形式有教师工作坊、圆桌会议、新教师培训与发展项目、专业发展咨询等。此外,教学发展中心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期刊文献、软件、视频等形式的信息用于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美国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经验

分析美国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典型个案,研究发现坚持“支持性”运作原则,把握“支持性”关键因素,发展“支持性”特色项目是成功运行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要素[4-9]。公立大学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证明了以“支持”为导向的大学教学发展机构对大学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私立大学中,哈佛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的成功经验是,侧重微观层面的教学,重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8]。同时,教师发展项目中的教学模拟情景剧,分析互动短剧、传统剧目和启发性短剧等戏剧形式对大学教师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影响[10]。

二、国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背景和经验

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较为简单,成立晚,发展不够成熟。其批量建立与发展的现象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师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求、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与科研协调不善等条件下催生的,党和国家提供的财政资助和保障的政策支持是直接推动力。2012年,教育部指出高校要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式批准了30个“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以此引导高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谋划,拉开了高校大规模成立中心的帷幕。虽然机构名称各不相同,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借鉴世界一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