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冲击法操作流程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急救技术概述
02
操作前准备
03
标准操作流程
04
关键动作分解
05
特殊情况处理
06
培训与考核
01
急救技术概述
腹部冲击法定义
通过施加压力于患者腹部,以驱除窒息物或排出胃内容物的方法。
腹部冲击法是一种急救方法
可以在几分钟内解除患者呼吸道阻塞,挽救生命。
手法简单、快速有效
是心肺复苏术(CPR)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核心手法之一。
广泛应用于急救领域
适应场景与作用原理
适应场景
主要用于呼吸道异物阻塞的急救,如食物卡喉、呕吐物堵塞气道等。
01
作用原理
通过突然施加压力于患者腹部,使膈肌迅速上抬,产生强大的气流冲击,将堵塞在呼吸道的异物排出。
02
急救效果
若操作正确,可迅速解除患者呼吸道阻塞,恢复通气,挽救生命。
03
国际通用名称溯源
学术认可
该方法已被国际急救组织认可为处理呼吸道异物阻塞的首选方法,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
03
因其效果显著,被全球广泛接受和应用,并被称为“海姆立克急救法”或“腹部冲击法”。
02
通用名称
起源
腹部冲击法最早由美国外科医生海姆立克(HenryHeimlich)于1974年提出并推广。
01
02
操作前准备
患者状态快速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
判断患者是否清醒,对呼唤有无反应。
评估患者呼吸、心跳情况
评估患者体型与脂肪分布
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和心跳。
了解患者体型是否肥胖,脂肪分布是否均匀,以便确定冲击部位。
1
2
3
施救者应站在患者身侧或骑跨在患者腰部两侧,以便稳定地进行冲击。
确定站立位置
施救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下沉,保持稳定站立姿势。
保持稳定姿势
双手握拳,拇指并拢,将手掌放在患者腹部适当位置,准备进行冲击。
准备冲击姿势
施救者体位调整
检查周围有无尖锐物品或障碍物,确保施救过程中患者和施救者的安全。
环境安全确认
确保周围环境安全
将患者转移至平坦、硬质的地面或床板上,避免在软质物体上进行操作。
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环境
在进行腹部冲击之前,应确保有其他人协助,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理。
确保有人协助
03
标准操作流程
站立位冲击手法
确定冲击点
冲击力度
冲击方法
重复冲击
在腹部正中线脐上方,胸骨下方位置,即胃的体表投影区域,进行冲击。
施救者站立于患者身后,双手重叠,用掌根对准冲击点,用力向前上方快速、连续冲击。
以将患者抬起或产生明显震动为宜,力度需适中,避免过轻或过重。
如患者未恢复自主呼吸或心跳,需持续冲击,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卧位应急变式操作
患者体位
冲击方法
按压频率
注意事项
如患者处于卧位,施救者需跪在患者身体一侧,将一只手置于患者胸骨下方,另一只手置于第一只手的手背上。
用力向下按压,同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呼吸或心跳恢复,则停止按压。
每分钟约进行100次,以保持胸腔内压力,促进心肺复苏。
在按压过程中,需确保患者头部处于侧位,以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气道。
儿童特殊操作规范
儿童特点
儿童胸廓较薄,心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在进行腹部冲击时需特别小心。
01
冲击力度
较成人轻柔,以不伤害儿童内脏为前提,同时确保产生足够的冲击力。
02
冲击位置
可选择在胃的体表投影区域或胸骨下方进行冲击。
03
后续处理
如儿童出现呼吸或心跳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联系专业救援人员。
04
04
关键动作分解
手部定位标准
操作时,手掌根部应紧贴患者腹部,确保力量传递的有效性。
手掌根部紧贴腹部
手指并拢并略弯曲,以减少接触面积,增加冲击力度。
手指并拢并弯曲
操作时,需通过手腕用力,将力量传递到手掌根部。
手腕用力
冲击方向与力度
逐渐增加力度
初始力度可稍小,随后逐渐增加,直至异物被推动或患者感到明显不适。
03
力度需适中,过轻可能无法推动异物,过重则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02
力度适中
冲击方向
垂直于患者腹部,确保力量直接作用于腹腔内的异物。
01
循环操作次数控制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次数
循环操作次数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异物排出或患者症状缓解为标准。
避免过度冲击
最多操作次数
避免过度冲击导致患者腹部损伤或内脏移位。
一般建议最多进行3-5次循环操作,若仍未排出异物或患者症状未缓解,应立即停止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1
2
3
05
特殊情况处理
孕妇及肥胖者调整
孕妇避免直接冲击
孕妇应避免在腹部直接进行冲击,可采用胸部或肩部代替。
01
肥胖者需加大力度
对于肥胖者,由于腹部脂肪较厚,需适当增加冲击力度。
02
调整冲击位置
孕妇和肥胖者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冲击位置,以确保操作的有效性。
03
站立或坐立,双手握拳,用拳头快速、有力地冲击腹部,以形成气流将异物冲出。
拳击腹部
站立或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