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习题(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15题,每题1分,共115分)
1.与低频电疗比较,中频电疗的生物效应不含()。
A、消炎
B、镇痛
C、组织电解
D、兴奋神经肌肉
E、改善血液循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中频电流作用于人体时,在电流的每一个周期的正半周期与负半周期内人体组织内的离子都向不同的方向往返移动,因而不能移到电极下引起电解反应。
2.超短波疗法的治疗作用不包括()。
A、缓解痉挛
B、消炎
C、镇痛
D、软化瘢痕
E、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正确答案:D
3.有关直流电反应中,错误的描述是()。
A、阳极下钙、镁离子增多
B、阳极下膜电位下降
C、阳极下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D、阴极下产碱
E、阴极下钠、钾离子增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体液中K+、Na+、Ca+、Mg2+都向阴极方向移动,四者整体于阴极下增多。由于K+和Na+的水化膜较薄,移动速度较快,所以在阴极下K+和Na+的浓度相对高于Ca+和Mg2+浓度,以及阴极下碱性升高,H+浓度较低,所以阴极有提高组织兴奋性作用。而阳极下的Ca2+和Mg2+的浓度相对K+和Na+增加,H+浓度较高,在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和膜两侧原有的电位差同方向,膜电位增高,处于一种超极化状态,所以阳极有降低组织兴奋性的作用。
4.紫外线红斑反应高峰一般出现在()。
A、24~48小时
B、10~12小时
C、8~10小时
D、12~24小时
E、6~8小时
正确答案:D
5.电流强度的单位是()。
A、赫兹
B、瓦特
C、欧姆
D、安培
E、伏特
正确答案:D
6.以下哪一项不是Bobath反射性抑制模式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的原理?()
A、两个阈下冲动各自单独作用分别产生促进作用
B、两个阈下冲动在一定时间内相继作用,两者的兴奋场在空间相互重叠则可引起促进效
C、两个阈下冲动出现时间的间距越长,促进作用越强
D、两个阈下冲动出现时间的间距超过一定时间后,促进作用也仍可能存在
E、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反射性抑制模式是指在抑制异常肌张力的同时易化主动运动反应的训练方法。
7.医用红外线分为()。
A、短波、中波和长波三段
B、短波和中波两段
C、短波和长波两段
D、超短波和镉波两段
E、超短波和中长波两段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医用红外线波长0.76~400μm,分为近红外线(短波红外线)及远红外线(长波红外线)。
8.下眼睑胀痛1天,检查局部水肿、充血明显,近睑缘处可触及硬结,触痛明显。最适宜的治疗是()。
A、热敷
B、红外线
C、直流电
D、紫外线
E、微波
正确答案:D
9.脊髓损伤患者从卧床到站立训练的步骤是()。
A、抬高床头→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分解行走训练→行走训练
B、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分解行走训练→行走训练
C、站立训练→分解行走训练→行走训练
D、坐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
E、坐位训练→分解行走训练→行走训练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一旦X线检查确定骨折已趋稳定或骨折充分内固定,患者应尽早开始坐起训练。利用摇床,逐步抬高床头角度,从30°开始,视患者耐受情况而逐渐增加坐位时间。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无不良反应,可将患者床头每天升高5°~10°,维持时间逐步延长,一直到坐位90°,可坐30分钟而无不良反应。然后依照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分解行走训练→行走训练的步骤逐步进行训练。
10.治疗针对刺激和最大地利用中枢神经损伤后重新组织的适应能力的方法是()。
A、Bobath法
B、PNF法
C、Brunnstrom法
D、Rood法
E、运动再学习法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MRP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11.患者,男,71岁。因患肺结核,长期卧床休息1年余。适用于早期患者肌力训练的方法为()。
A、上下楼梯
B、床上直腿抬高
C、快速行走
D、慢跑
E、蹲起
正确答案:B
12.超声波的本质是()。
A、与超短波一样
B、音频
C、机械震动波
D、声波
E、电磁波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超声波是一种机械震动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分界面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固体、液体介质与空气的分界面发生全反射。传导热疗法
13.调制中频电疗正确的是()。
A、衬垫厚度应为1cm
B、电极可用导电橡胶
C、电流强度调好后治疗中不能再增大电流
D、不能脊柱两侧并置
E、治疗时电极部位会有一些疼痛感
正确答案:B
14.无热量超短波治疗主要适用于什么疾病?()
A、急性疾病
B、慢性疾病
C、肢体瘫痪
D、亚急性疾病
E、恶性肿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无热量超短波治疗主要适用于急性疾病。
15.通过辐射热作用人体的是()。
A、蒸气浴
B、超短波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