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民商法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docx
文件大小:18.3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3.72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民商法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

民商法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条例,为消费者信息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明确了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如合法原则、正当原则、必要原则等,严格规范经营者的信息收集、使用、处理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信息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民商法视角出发,探究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权被侵犯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有效推进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构建安全、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一、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权的

法理基础

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权是自然人在消费过程中对个人信息的支配与控制权,它彰显了人格尊严与自由,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2021年11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了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框架,深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与规范,明确了信息处理行为的界限,增强了行政监管效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章详细列举了个人信息主体的多项权利(包括知情权、决策权、复制权、查阅权及删除权等),确保消费者在使用应用程序时能够清晰了解经营者收集信息的范畴,并自主决定是否授权采集。如果经营者未能满足这些要求,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说明、复制、查询、删除信息,并要求提供纠纷解决渠道;若争议未能解决,消费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章规定了信息处理主体必须遵守的原则与规范,包括但不限于知情同意、合规管理、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独立监督、定期审计、高风险评估和泄露补救等内容,这些构成了评判经营者是否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标准。针对互联网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特别强调了其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要求其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并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报告,以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消费者信息权作为个人信息权的子集,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地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利要求商家以合法、正当和必要的方式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安全。

二、消费者隐私权被侵犯的表现形式

及法律适用

(一)商家非法采集与贩卖消费者信息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家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能够轻易接触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然而,一些商家非法采集和贩卖消费者信息,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关于“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规定,还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条款。

例如,在陈某等人非法收集并出售快递面单信息的案件中,陈某等人利用在快递公司工作的便利,非法获取并出售了10万余条快递面单信息。法院审理后认为,陈某等人的行为已严重侵害了众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安全,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安宁,并对不特定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引发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已构成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法院据此依法对陈某等人作出判决,令其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二)未经授权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未经授权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是侵犯消费者信息权的常见方式。少部分企业违规收集并利用个人信息牟利,严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此行为不仅违反《民法典》,还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

以叶某等人非法获取并出售微信号案件为例,他们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诱导他人透露微信号和密码,并以此获利。这些微信号被用于电信诈骗,导致不少在校大学生受害。法院审理后认定,叶某等人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由于侵害范围广、对象随机广泛,对危害结果的评估困难,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履行修理、重做、更换义务、继续履行合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及赔礼道歉等法定形式。法院据此依法判决叶某等人停止使用骗取的微信号,并注销相关微信号,同时在国家级媒体平台上赔礼道歉。

三、民商法视角下消费者隐私权

保护措施

(一)加大执法力度

在民商法框架下,消费者的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其有效实施对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需要增强执法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不断强化对商家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的监管,确保商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进行信息收集和使用,并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同时,执法部门还应建立健全信息泄露应急处理机制,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能够迅速启动紧急应对程序,并展开有效的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