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交易下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盲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产品,形成行业的时间较短且发展迅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情况,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和规制。本文认为,盲盒中“盲”的属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情权存在一定矛盾,盲盒的选择性披露与消费者拥有知悉购买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产生了冲突。当前,我国对盲盒经济全局性和针对性的分析较少,且消费者知情权与盲盒经济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缺乏对盲盒经济的规范。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盲盒在发展中与知情权之间的代表性问题,根据问题探究对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保护盲盒交易下消费者的知情权。
一、盲盒发展的不利影响及案例分析
盲盒是指消费者在拆开前无法得知自己购买的商品具体情况的的玩具盒子。盲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日本的明治时期。近年来,盲盒随着潮玩品牌从海外市场传入我国市场。但是,少部分商家会将积压的库存货物设置成盲盒,利用消费者无从得知盲盒的具体内容的特点,达到清理库存的效果。
由于盲盒具有未知性、随机性以及系列发售的特点,所以商家可以进行操控。少部分商家通过操控抽取盲盒的概率,将受欢迎的盲盒概率设置到最小参数,以达到尽可能赚取更多利益的效果。例如,商家将盲盒与某食物品牌联名,消费者因想得到自己喜欢的模型而超量购买,从而浪费食物。虽然盲盒在国内畅销,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但盲盒交易仍存在与消费者的知情权冲突的问题,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一:“食品盲盒”无保质期。
2022年3月1日,在某电商平台上,四川某商铺销售的食品盲盒内装有麻花等食品。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盲盒包装上并未标明食品保质期、生产日期以及成分等基本信息,售卖平台的详情页面上也没有任何说明。
案例二:“神秘盲盒”虚假宣传。
某电商的某商家推出盲盒前宣传自己将售卖一款原价值1000元的盲盒商品,但为给予消费者福利,将1000元的盲盒打折销售仅卖100元。消费者在商家推出盲盒时纷纷开抢,商品很快就售空。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商家夸大宣传,商品的价值不足售价的二分之一,商家对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进行了虚假宣传。消费者发现被骗后纷纷要求退货,但商家以盲盒是随机进行售卖的特殊商品,对退货行为不予支持为由拒绝消费者的退货请求。
案例三:“网络盲盒”假冒伪劣。
2022年8月25日,一消费者在某购物平台专营店上购买一款全套盲盒。收到实物后,其发现与自己先前购买的同款盲盒大小不一致、并非全套且外包装无防伪标签。该消费者通过商品包装上印刷的制造商相关信息向制造商咨询具体情况后,确认商品为假冒产品。该消费者投诉至某平台客服,某平台称商品不涉及假冒,拒绝要求专营店进行赔偿,试图说服该消费者不进行鉴定。该消费者鉴定后证明商品为假冒产品。
二、盲盒交易中存在的知情权问题
(一)商家未准确把握盲盒的不透明性
盲盒最大的卖点是消费者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物品的款式,若商家提供全部商品的全部信息,盲盒就失去了其新颖性,与普通商品无异。盲盒本身的不透明性,限制了盲盒的售卖信息。但是,商家无法准确地把握盲盒披露的尺度,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案例一中商家销售食品类盲盒,未披露食品的成分、保质期等必备的重要信息,其无法准确把握盲盒商品的不透明性,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得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二)商家存在隐瞒信息进行欺诈的行为
有些商家将库存商品做成盲盒,虽然会降低价格,但是无法保障商品质量。因此,商家宣传时会强调正常商品的质量,但不会对盲盒商品的质量进行承诺。有些商家或通过夸大商品质量的方式,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认知,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事实上,商家的宣传与商品的实际质量存在差异,消费者购买后往往会发现“货不对版”。案例二中的商家便利用了提供正常商品信息这一特点,隐瞒商品的实际价值、数量和种类,使得消费者获得的信息极度不对称,从而达到欺诈消费者的目的。
此外,还有些商家为赚取更多利润而隐瞒盲盒抽取概率。如在与热门IP结合的传统盲盒中,集齐所有玩偶或模型成为某些消费者的追求,从而出现消费者购买大量盲盒只为其中一款的情形。这类盲盒往往会推出隐藏款,抽到该款式的概率要比抽到普通款的概率低,隐藏款的中奖概率会在盲盒的基本信息中出现。但是,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所以消费者抽中盲盒的概率不一定是商家最后设置的概率。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消费者无法准确得知自己抽到隐藏款盲盒的概率,部分商家则隐瞒和欺诈抽中盲盒的真实概率,甚至随意更改抽取概率,从而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三)网购平台管理不到位
与线下购买模式不同,线上购买模式存在商家、网购平台和消费者三方主体。平台与商家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网购平台为商家提供商品展示和交易的场所,商家要想借助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就要接受平台的管理。消费者在网购时获取的信息由网购平台和商家提供,一旦商家提供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