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单招《语文》预测复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80分)
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B.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C.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D.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在C选项中,“天下第一关”是特定称谓,直接引用,无需加冒号。A选项感叹号使用不当;B选项冒号多余;D选项第一个感叹号位置错误。所以综合来看,C选项的标点符号使用是正确的。
2、下列语段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担当”是什么?冲锋在前是一种担当:医务人员在累得筋疲力尽时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救援官兵在大地分崩离析时勇敢无畏地奔赴灾区。默默坚守是一种担当:邓稼先在茫茫戈壁上锲而不舍地研究“两弹”,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为粮食增收呕心沥血……
A.筋疲力尽
B.分崩离析
C.锲而不舍
D.呕心沥血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筋疲力尽”形容极度疲乏,用在医务人员身上恰当。“锲而不舍”体现邓稼先的坚持,“呕心沥血”表现袁隆平的付出,均合适。“分崩离析”多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能形容大地,此处使用不恰当。
3、以下诗句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B.意欲捕鸣蝉,忽而闭口立——袁枚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苏轼
D.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句作者的了解。在古代文学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意欲捕鸣蝉,忽而闭口立”作者是袁枚;“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作者是李白。而“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作者是刘禹锡,不是苏轼。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表明孔子认为曾晳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政治主张相符。
B.《赤壁赋》这篇文赋,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情感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C.《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D.《鸿门宴》中的人物往往对举着写,如刘邦和张良,项羽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表述的正误判断。D选项中,刘邦和张良并非对举关系。在《鸿门宴》中,对举关系应是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其他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所以这道题应选D。
5、下列词语没有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A.挥洒自如面面相觑
B.军令如山莺歌燕舞
C.对答如流兔死狐悲
D.情同手足争奇斗艳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别。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则是把事物人格化。B选项“军令如山”是比喻,“莺歌燕舞”是拟人;C选项“对答如流”是比喻,“兔死狐悲”是拟人;D选项“情同手足”是比喻,“争奇斗艳”是拟人。A选项“挥洒自如”和“面面相觑”未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B.那篇游记写到的天山景物有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等。
C.欣赏着南湖公园的红桃绿柳,他赞叹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D.你去过上海吗,小刘?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A项使用分号,清晰表明两个并列关系;C项双引号恰当引用话语;D项逗号和问号使用无误。B项中“……”和“等”不能同时使用,重复赘余,所以该选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7、下列词语中括号里的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分(辨)(辩)论(辫)子
B.(跨)越(垮)塌(夸)奖
C.沿(途)(涂)改(徐)徐
D.(阻)止(狙)击(沮)丧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字音的辨别。A选项中“辨、辩”读音相同,“辫”不同;B选项“跨、垮”读音不同,“夸”也不同;C选项“途、涂”读音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