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豆奶实验报告.pdf
文件大小:152.3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3千字
文档摘要

豆奶实验

10食安1班201030610118

一、实验目的:了解豆奶加工原理及其工艺流程;了解豆奶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豆

腥味、稳定性差易油脂上浮或沉淀)。

二、实验原理:豆奶是一种蛋白类饮料,蛋白质的功能特性、磷脂的强乳化性,由于磷

脂的乳化使得豆中的蛋白和脂肪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三、实验材料:磨浆机、锅、瓶子、杀菌锅、电磁炉、勺子、封盖机、盖子、均质机

四、实验方法:

大豆(干豆200g/湿豆400g)→清洗→浸泡(8h)→去皮→磨浆→离心分离→加热调

配→过滤→均质→装瓶密封→杀菌→冷却→成品

去皮:400g湿豆去皮,作用是去除豆腥味、苦涩味。另外,豆皮含有皂素,容易引起泡

沫,应去除防止。

磨浆:加入2Kg80℃水磨浆(即干豆:水=1:10),目的是灭活脂肪氧化酶,去豆腥。

加热调配:加水调至豆奶总量为3kg,为大豆的15倍。同时加入6%糖和0.2%奶粉,用

85℃水溶解后加入。

过滤:200目可用纱布。

均质:压力200-250kg/cm,温度70-75℃。2

杀菌:121℃20-30min。

均质的作用:将脂肪球等粒子打碎可防止脂肪上浮,使吸附于脂肪球表面的蛋白质增加,

缓和变稠现象,同时使物料与乳化剂等充分混匀结合,提高产品稳定性;提高产品消化

性,增加成品光泽度;改善口感,使产品更加细腻。

浸泡还可采用高温浸泡法:80-85℃,0.5-1h;浸泡的作用是软化细胞组织,降低磨浆时能

耗和磨损,提高胶体分散程度和悬浮性,增加得率。

在均质和封口之间可以加入真空脱腥;此外工业生产还会加入乳化剂和增稠剂等,促进

体系稳定。

五、实验结果:

1.感官评定结果及理化指标

项目描述

色泽乳白色、表面有少许泡沫

1

口感甜度适宜,豆味浓郁,无豆腥味;组织细腻,口感柔和;但有少许焦味

pH6.0

糖度10.5%

稳定性稳定性较好

查资料可得,豆奶pH=6-7,糖度60%时较稳定,可知本实验制作的豆奶稳定性较好

六、讨论

1.影响豆奶风味的因素

(1)浸泡时间

浸泡的目的是为了软化细胞组织,疏松细胞组织、降低磨浆时的能耗与设备磨损,

提高胶体的分散程度和悬浮性,提高蛋白质的提取率,从消除异味的角度看保温时间越

长,效果越好,但是保温时间过长,豆瓣过软,不利于豆的磨碎和蛋白质的溶出。

(2)磨浆

磨浆有粗磨和细磨,粗磨选用磨浆机磨浆,采用的是沸水磨浆,目的是充分的灭酶,

降低酶的活性,以便最大程度的除去豆腥味,提高饮料的口感。

(3)大豆中的氧化酶

大豆在水中浸泡时,因吸水膨胀和浸泡水中空气的存在而促使脂肪氧化酶等氧化酶

类迅速氧化不饱和脂肪酶和葡糖昔、卵磷脂等产生豆腥异味物质。由于大豆中脂肪氧化

酶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前者占大豆蛋白质的15%左右,后者占大豆脂肪酸的85%以

上),因此,豆腥味成为豆奶中腥臭异味的压倒味感。脂肪氧化酶在pH值为5.5~6.5时

活性最高,pH值在4.5~8.5时,不同程度存在活性,调节浸泡水pH值在4.5以下或8.5

以上时,抑制酶活效果最好。但因pH值过高时,往往给成品豆奶带来碱味,也给豆奶色

泽造成影响,故浸泡水以调酸为宜。有研究表明,大豆经过pH值3.5~4.5的浸泡水浸泡

后,并经95℃热水钝化氧化酶,成品豆奶的风味最好。

(4)非酶褐变

瓶装豆奶的色泽变暗,主要是非酶褐变,即豆奶加糖后,糖与蛋白质在高温杀菌过

程中所发生的美拉德反应生成黑色素、导致豆奶的色泽灰暗,其次是糖本身在高温下的

焦糖化作用。

2.影响豆奶稳定性的因素

(1)pH值

2

大豆蛋白质分子是两性分子,它们由若干个氨基酸分子以多肽链连接而成,其分子

表面分布着许多极性基团。大豆蛋白解离基团包括氨基、羟基、胍基、咪唑基和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