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1物态变化复习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pptx
文件大小:6.99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2.81千字
文档摘要

2025浙教版K7下

11-物态变化

CyScience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

2、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有一定体积没有形状,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取决于容器)

物质状态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

粒子间距离

粒子间作用力

粒子运动情况

固态

极小

很大

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

有固定体积和形状,无流动性

液态

稍大于固态

较大

可振动且能移动到另一位位置振动

有固定体积,无固定形状,有流动性

气态

很大

微弱可忽略

匀速直线运动(除碰撞外)

无固定体积和形状,有流动性

一、物质的三态

3、固体根据构成微粒微观下是否有规则排列,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食盐、冰糖、雪花非晶体:塑料、橡胶、玻璃、石蜡等

二、热与能量

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直至温度相同。高温物体放热,降温;低温物体吸热,升温。

2、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的多少叫做热量

用符号Q表示,热量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注:吸热和放出的热量,是一种能,即热能。一般只在吸收或者放出热能时说热量,热量是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具有多少热量

二、热与能量

3、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叫热传递。

(1)热传递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2)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传递,而非温度的传递。

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温度下降;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传递热能的多少不但与温度差有关,还与物质的质量和种类有关。

拓展:Q=Cm△tC为比热m为质量△t为温差

同种物体吸收同样的热量,质量小的,升高的温度多

同种物体升高同样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

同样质量,不同种物体吸收同样热量,升高的温度一般也不同

三、熔化与凝固

1、物态变化: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作物态变化。

2、物质由固态→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物质由液态→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无熔点

5、晶体熔化后又能凝固,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晶体熔点=凝固点

常见晶体:萘、海波、冰、石英、食盐、金刚石、

各种金属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石蜡等

三、熔化与凝固

6、晶体在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保持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保持液态。

7、海波和松香熔化实验

三、熔化与凝固

7、海波和松香熔化实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根据酒精灯的外焰调节陶土网的高度,根据水的高度调节试管的高度。

(2)水浴法加热的好处:

①受热均匀;②温度变化平稳,便于观察和记录。

(3)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可能记录不到

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

(4)目的是对比熔化过程和熔化结束后温度的变化规律。

三、熔化与凝固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

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

四、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一般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四、汽化和液化

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沸腾过程:

沸腾前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小

沸腾时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大

注:刚烧水的时候,容器边出现气泡是因冷水中

溶有少量空气,温度高,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变少

所以从水中跑出来

影响沸点的因素:液体外部气压越大,液体内部

的分子越不容易挣脱到空气中,需要沸腾所要达

到的温度就越高,即沸点越高

反之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四、汽化和液化

3、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

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微观分子动能越大,越容易挣脱液体跑到空气中。

②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微观分子挣脱区域越大,相同量挣脱完时间越短。

③液面上方空气流速的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挣脱的微观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