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第PAGE14页共NUMPAGES1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卷(基础)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有关的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解析】“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均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前者指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后者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两则成语均与淝水之战有关,故选D项。
【知识点】淝水之战
【难度】★
【题型】选择题
2.对史实进行比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A.以少胜多
B.草木皆兵
C.统一北方
D.三国鼎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因此,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故选A项。
【知识点】淝水之战
【难度】★
【题型】选择题
3.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A.北齐、前秦
B.前秦、北魏
C.成汉、后赵
D.西晋、北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前秦、北魏是曾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故选B项。
【知识点】淝水之战
【难度】★
【题型】选择题
4.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316年,内迁的羌族人灭亡了西晋
B.十六国政权包括位于西南的南燕
C.淝水之战后,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D.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排除A项;十六国政权包括位于西南的成汉,排除B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度】★
【题型】选择题
5.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通过“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商鞅变法不同,北魏孝文帝的“除旧布新”措施()
A.汉化特征较突出
B.废除了井田制度
C.增强了国家实力
D.遇到了一些阻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可以得出,北魏孝文帝“除旧布新”的措施汉化特征比较突出,故选A项。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度】★
【题型】选择题
6.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转入农耕生活并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从蒙古草原迁到山西南部的羯族人大部分从事农耕;西晋时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
D.江南开发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项正确;题干所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并不能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人口南迁、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排除A、C、D三项。
【知识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度】★
【题型】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7.中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冲突中交融,在互补中共进,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魏主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