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新生杯”中国近代史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
文件大小:32.8 K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8.9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新生杯”中国近代史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精选)

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答案:B。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等。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的是()

A.英法联军

B.美俄联军

C.八国联军

D.英美联军

答案:A。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焚毁了这座宏伟的皇家园林。

3.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

A.求富

B.自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师夷长技以自强

答案:B。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的总体思想,但前期口号是“自强”。

4.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答案:D。威海卫战役中,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水师困守刘公岛,最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

B.创办《万国公报》

C.成立强学会

D.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答案:A。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众多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6.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檀香山

B.广州

C.东京

D.南京

答案:C。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是()

A.武昌

B.南昌

C.广州

D.南京

答案:A。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随后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接着又攻占汉口和汉阳,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

8.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A。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9.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青年学生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

10.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答案:A。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的创办

D.北伐战争的开始

答案:B。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答案:A。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3.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答案:B。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4.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5.日本局部侵华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