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学目标】
1.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了解南宋的建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体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和廉洁正直的品格。(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
难点:南宋的偏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图中学史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并提出问题:两幅地图的政权名称、疆域有什么变化?金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又是如何灭掉北宋?南宋与金的关系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自主学习
1.金政权是哪个民族在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建立后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2.辽和北宋分别是何时被哪个政权所灭?它们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3.南宋是谁建立的?都城在哪儿?
4.岳飞抗金的事迹有哪些?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5.宋金议和的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探究新知
一、女真族的崛起
1.你能从下面的图文中获取关于女真族的哪些信息?展示《女真人像》《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材料
材料“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寒,骑马悬崖上下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伏马而渡。”
——《大金国志》
教师归纳: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他们擅长骑射,勇敢善战,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把女真族发展历程的年代尺补充完整。
3.学生观察《女真人像》图与《山西汾阳金墓壁画》图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区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教师总结:《山西汾阳金墓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有明显的汉化特征,反映出金建立后,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军政体制,学习汉族文化,迅速强大起来。
二、金灭辽及北宋
1.展示《金灭辽及北宋形势图》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地图,简单讲述金灭辽及北宋的史实。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2.材料研读
展示材料:
材料一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军队全都望风而逃。金军将领感叹道:“南朝(北宋)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
材料二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但是也造成了不熟悉军务的文官势力做大。特别是对危机重重的边疆来说,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其他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北宋灭亡的原因:
(1)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
(2)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
(3)统治者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4)政治腐败影响军队士气,与金交战时常常不战而逃。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学生结合《金、南宋、西夏形势图》介绍南宋建立的概况,了解南宋的疆域。
2.岳飞抗金:展示岳飞的《满江红》,提问:《满江红》表达了岳飞怎样的志向?你知道岳飞哪些抗金的事迹?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满江红》表达了岳飞收复被金国占领的河山的政治抱负,岳飞率领“岳家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在郾城打败金军主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抗金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所以,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
展示《浙江杭州岳庙中的岳飞塑像》图片和文字材料:岳飞:“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习近平:“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习岳飞的哪些精神品质?
学习岳飞严明治军、精忠报国的精神,廉洁正直的品格……
3.宋金议和(绍兴和议):展示《宋高宗赵构》图片,和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反映了南宋统治者一种怎样的心态?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不思收复中原,偏安江南一隅。过着苟且偷安,粉饰太平的日子。
展示《金、南宋对峙形势图》,让学生结合地图,说说宋金议和的内容。
(1)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
(2)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分界线以北归金,以南归南宋。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合作交流
阅读材料,议一议,如何看待宋金和议?
材料一十一月,和议成,南宋向金称臣,划淮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
——《中国通史·肆》
材料二宋金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边境贸易场所,榷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