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国鼎立 》分层作业.docx
文件大小:515.08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6.75千字
文档摘要

历史

第PAGE9页共NUMPAGES1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

A卷(基础)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习历史必须准确掌握“人物、时空、事物”等要素,下列史实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B.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C.西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

D.三国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B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排除D项。

【知识点】官渡之战

【难度】★

【题型】选择题

2.毛泽东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涿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在官渡展开战略性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故选D项。

【知识点】官渡之战

【难度】★

【题型】选择题

3.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其诗作《龟虽寿》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的“壮心”是指()

A.消灭袁绍,统一黄河流域

B.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C.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政权

D.创建三国,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后,曹操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因此,他意图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曹操的“壮心”指的是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故选B项。

【知识点】赤壁之战

【难度】★

【题型】选择题

4.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

交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孙刘联军—曹操

5万—20万(号称80万)

曹操战败,退回北方

A.导致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B.使曹操最终统一黄河流域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使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表格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知识点】赤壁之战

【难度】★

【题型】选择题

5.在与曹魏、东吴政权对峙中,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开发西南地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

【知识点】三国鼎立

【难度】★

【题型】选择题

6.“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推动台湾与大陆加强联系的吴主是()

A.曹操

B.孙策

C.刘备

D.孙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故选D项。

【知识点】三国鼎立

【难度】★

【题型】选择题

B卷(巩固)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汉末年,曹操在许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有利于江南经济开发

B.导致土地兼并的出现

C.促进中原人口的南迁

D.缓和了北方社会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流民是背井离乡、生活无着落的农民,是社会稳定的隐患,解决流民生计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屯田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D项。

【知识点】官渡之战

【难度】★★

【题型】选择题

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与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相对应的史实是()

A.开发江东,兴修水利,发展海外贸易

B.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C.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答案】B

【解析】根据“北平袁绍,南拒孙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