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读后感500字.pdf
文件大小:61.16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大学》读后感500字

《大学》读后感500字:

文|孟繁伟。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

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文本依然很短,但仅从文本内容看似乎和《大学》前几章所

讲的内容没有联系。听讼,是审理案子的意思,审理案子与大人的学

习又有什么关系?

刚开始读了几遍原文总是不能理解这段文本的意思,后来发现是

没有联系前文进行读的原因。数次读后才明白要想理清这章内容就必

须抓住“本”这个关键字。联系开篇第一章中的这句“物有本末,事

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再读本章“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此

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明白了这章的意思了。还要注意“知本”

与“知之至”的关系。“知之至”中的之是到达的意思。“大畏民志,

此为知本”是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本质,现象与本质就是“本与末”的关系。

读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学的内容,即“明德”,再结合小学的内容即“做

事”,就会明白这章文本的意义了。简单说格物的实质就是知“本”,

知“本”后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学中的“事”,“德”就是大学

中讲的“本”。再读“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就知道这句

1

话的含义了,审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让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听讼是“末”

而必也使无讼才是“本”。

读经典要反复的琢磨,仔细推敲,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每一段

话或者说每一个字都要联系全文进行读才能理解此文本的含义,千万

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的文字,这样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曲解文

本的内容。

不同版本该部分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版本有最后一句(此谓

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有的版本没有最后一句,我个人认为有最后

一句阅读起来可能更为通畅一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