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
(2)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
(1)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中有关于炼制火药方法的最早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3)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4)传播: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及影响: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中国的四大发明未在中国得以充分利用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
二、天文学成就
1.天象观测: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哈雷彗星以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天体测量
(1)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2)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仪器要早300多年。
[温馨提示]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对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人君授命于天”的依据是历代王朝重视天文历法的主要目的。
三、算经与圆周率
1.先秦:春秋时期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2.东汉:《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魏晋南北朝: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4.元代:出现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四、古代农书
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
2.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的4/5,附有306幅插图。
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该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五、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
1.《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编著,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人称为“医圣”。
3.华佗:与东汉张仲景同时期的名医,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4.《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主题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从研讨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4)从科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药学等方面。
2.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对中国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文明(西欧)的影响
①造纸术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③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④指南针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