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2页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A卷(基础)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曹雪芹把各传统文化元素和风俗习惯安插在《红楼梦》里,因此,强调了《红楼梦》汇聚了传统文化,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红楼梦》语言精练生动,排除A项;《红楼梦》内容通俗易懂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红楼梦》线索清晰完整,排除C项。
【知识点】《红楼梦》
【难度】★
【题型】选择题
2.“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材料评价的著作是()
A.《水浒传》 B.《三国志通俗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C项正确;《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知识点】《红楼梦》
【难度】★
【题型】选择题
3.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这反映了(??)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藩镇割据的出现
C.东南倭寇的猖獗 D.市民文化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可知,这种文学形式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与价值,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繁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科技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朝,宋代基本消亡了,排除B项;清代并没有东南倭寇的猖獗,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知识点】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难度】★
【题型】选择题
4.“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说唱脸谱》这首歌曲反映的艺术表现形式是()
A.唐诗 B.宋词 C.京剧 D.古典小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可知,是京剧的表现形式,C项正确;唐诗、宋词、古典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A、B、三项。
【知识点】昆曲与京剧艺术
【难度】★
【题型】选择题
5.乾隆五十五年,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材料主要说明(??)
A.京剧由多剧种组成 B.戏曲在融合中创新
C.京剧深受帝王喜爱 D.戏曲源于现实生活
【答案】B
【解析】根据“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戏曲在融合中创新从而形成了京剧,B项正确;题干说明京剧是由多种剧种融合创新而成,而不是说明由多剧种组成,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京剧深受帝王喜爱”或“戏曲源于现实生活”,排除C、D两项。
【知识点】昆曲与京剧艺术
【难度】★
【题型】选择题
6.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以“雅文化”著称的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其(??)
A.艺术审美情趣更高 B.符合晚清政治要求
C.内容贴近士人生活 D.迎合群众文化需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剧取代以“‘雅文化’”著称的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是因为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更具有民众基础,D项正确;“艺术审美情趣更高”“符合晚清政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