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读《故都的秋》《秦腔》解决高考散文所有考点考法
一、认识散文
定义: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形散(取材自由、表达灵活)、神聚(主题集中)、意境深远(富含哲理)、语言优美(优美凝练)
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三)考点
形是表,是实际写的每一个内容,包含人物的行为特点、事件的具体表现、景物的特点;神是里,是隐藏在表象内容里的虚,包含抒了什么情、明了什么理、言了什么志。
因此,高考散文中,考查“形”,就会考“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其中包含描写了什么形象、描述了什么特点;考查“神”,就会考“为何写”,即抒发了什么感情。而从“形”到“神”的过程中,就包含了“怎么写”的考点,即运用了什么语言、运用了什么技巧。
所以,散文选择题命题着重考查对内容(景、情、意)的把握、对主题的把握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三方面,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误。
1.在选项中曲解文本的某一部分内容,或理解不当,或武断绝对,或无中生有。
2.对文本中人物或事物形象设误,或评价不当,或对形象的作用分析不当。
3.对文本的结构思路、线索梳理不当。
4.对表现内容、主旨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文本语言及人物语言的特点、含义、作用的理解、判定或解说错误。
对文本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而主观解答题,则会考查梳理行文思路、分析线索作用、分析句段作用、理解重要词句(含标题)含义、概括特定内容(含主旨、感情)、概括和分析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鉴赏语言特色。
二、设计思路
我们围绕“地域文化如何借文字呈现”这一核心,将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和一篇文化散文《秦腔》进行联读,解决高考散文所有考点考法,让学生做一篇知全貌,轻松备考。
这两篇散文均聚焦地域文化,借独特风物传递对故土、人文的体悟。《故都的秋》以北平的秋景,绘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神韵;《秦腔》以关中的秦腔艺术,串联起乡村的人、事、生活,折射黄土地的文化根脉。
三、建构快速读散文的阅读方法
(一)锚定“地域风物”,找到散文的“形”
快速浏览文本,圈画能体现“故都之秋”与“关中乡土”独特性的典型风物,找到散文的“形”。
《故都的秋》:落蕊、秋蝉、秋雨等;
《秦腔》:戏台、演员、村民观演场景等;
?“秋景”是北平文化的诗意符号,“秦腔”是关中文化的精神载体;都是散文的“形”。
(二)深挖“文化表达”,抓住散文的“神”
品《故都的秋》:从“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雨话凉”等语句,分析郁达夫如何以细腻笔触,把个人“悲凉”心境融入故都秋景,让秋景成为文化与情感的双重寄托。
读《秦腔》:抓“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等段落,看贾平凹怎样用乡土化语言,借秦腔展现关中农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诉求,让秦腔成为黄土地文化的“代言人”。
联读思辨:讨论“两位作者如何让‘物’(秋景/秦腔)承载‘文化与情感’”,总结“以小见大、情景交融/人事交融”的散文技法。
(三)拓展“艺术特色”,分析从“形”到“神”过程
语言风格对比:《故都的秋》典雅含蓄,如“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以议论深化哲理,语言富有文人气息;《秦腔》质朴直白、乡土气浓郁,如“秦腔在这村里头,唱了多少年,也不知道有多少代了”,用口语化表达贴近生活。分析语言风格与地域文化的适配性——北平文化的历史底蕴、文人情怀,适配典雅笔触;关中乡土的质朴粗粝、烟火日常,适配直白乡音,理解“语言是地域文化的艺术外显”。
结构线索与节奏对:.《故都的秋》以“秋味”为隐线,串联“清晨院落”“秋槐落蕊”等片段,结构松散灵动,节奏舒缓,贴合“清、静”的秋意营造;《秦腔》以“秦腔”为明线,编织“戏台搭建—演出过程—村民反应”等生活场景,结构看似琐碎实则紧凑,节奏充满乡土生活的烟火气与张力。探究“线索、节奏如何服务于文化表达”,体会“形散神聚”在不同文本中因艺术特色差异,呈现出的多样散文结构魅力。
修辞手法与意象运用对比:《故都的秋》多用比喻、拟人,如“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将秋蝉拟人化,拉近与读者距离,强化秋的日常感;《秦腔》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