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联读《故都的秋》《秦腔》解决高考散文所有5大选择题、21个主观解答题考点考法--选择题答案与解析.docx
文件大小:27.36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1.21千字
文档摘要

客观题解析

一、内容曲解、理解不当类

题目1:答案为B。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对比南北之秋,重点在于南北秋的韵味差异,并非聚焦于具体景物的有无。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这是一种整体氛围和情感体验的不同,选项B属于对文本内容的曲解。

题目2:答案为B。《故都的秋》全文围绕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与赞美,并未体现出对都市生活喧嚣的批判,选项B中此观点属于无中生有;而《秦腔》确实通过描写秦腔与村民的紧密联系,展现出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二、形象设误、评价不当类

题目1:答案为B。《故都的秋》里的牵牛花多为蓝白等冷色调,这些色彩与秋天“清、静、悲凉”的氛围相契合,起到正衬的作用,并非反衬,选项B对形象作用分析错误;在《秦腔》中,村民对秦腔的热爱和坚守,通过他们为看戏的种种行为得以体现。

题目2:答案为B。《秦腔》中村民争抢看戏座位,不能简单归结为素质低下,这恰恰生动地体现出秦腔对村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秦腔在村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表现,选项B对村民形象评价不当。

三、结构思路、线索梳理不当类

题目1:答案为B。《故都的秋》中“故都秋景”是明线,作者对秋的情感是暗线,选项B将明暗线索颠倒;《秦腔》全文围绕秦腔展开,文中并没有以村民对秦腔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属于无中生有。

题目2:答案为B。《秦腔》主要围绕秦腔与秦川地理、村民生活的关系展开,未涉及对秦腔未来的展望,选项B对其结构梳理错误;《故都的秋》描写秋景并非单纯按照空间顺序,而是多角度、多层面的,选项B表述过于武断绝对。

四、手法技巧、语言理解错误类

题目1:答案为B。《故都的秋》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只是对秋蝉声音特点与北国秋景关联的客观描述,未使用拟人手法,选项B手法判断错误;《秦腔》语言风格质朴、充满乡土气息,并非华丽典雅,选项B对其语言特点判断错误。

题目2:答案为B。《秦腔》中“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运用白描手法,简洁直观地勾勒出农民的生存状态,并非夸张;《故都的秋》中“秋”字多次出现,是为了强化作者对秋的情感,并非凑字数,选项B对手法判断和作用理解均错误。

五、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类

题目1:答案为B。《故都的秋》主要表达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眷恋以及对宁静、悲凉之美的追求,文中未体现对现代文明破坏传统秋文化的批判,选项B创作意图无中生有;《秦腔》重点在于展现关中乡土文化生态,而非推广秦腔艺术,选项B曲解创作意图。

题目2:答案为B。《故都的秋》主旨并非赞美秋天的丰收,而是通过秋景抒发情感、展现北平秋文化,选项B主旨曲解;《秦腔》创作意图也不是揭露乡村生活的落后,而是表达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思考,选项B创作意图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