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题结题报告 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与实践.docx
文件大小:354.3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1.88万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38页

省级课题结题报告

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

一、引言

研究背景

1.教师专业提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同时,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能胜任职业教育发展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简称“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吹响了我国职业教育优质高效建设发展的新号角。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教师素养”;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从战略任务、重点工作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为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绘制了蓝图;此外,相关文件的持续发布及政策推进落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要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支撑。

2.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中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教师一方面既要懂理论又要能够实践操作,更要具备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敏锐的捕捉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而且要具备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教学之中的能力;同时,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服务企业发展的现实技术能力。这些要求,需要以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作为基础。

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成为中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新起点。十多年间,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标准也日益明确;然而,在探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如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均衡,教育、教学、教研能力有待提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念有待深化等任

任友群.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5):5-11.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对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现状、微观层面影响因素、各因素之间如何对专业能力发展起作用、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及操作措施等研究有待深入。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不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学生评价方式,促进职业教育数字化的有效建设和实施等方面,都要依托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开展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调查分析与对比,探究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基于实践得出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可行措施,丰富教师专业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同时,也为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理论。

2.实践意义

研究中职教师专业能力不仅可以推动中高职教师立德树人思路的转变,还能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教师、学校等未来发展空间;同时,本研究从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出发,研究中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困扰、需求、提升路径,对中职教师群体进行了解、分析内在原因并提出可行建议,为研究中职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为中职教师教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教师

本研究中“中职教师”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简称。中职教师是指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符合国家教师准入原则的基础上,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及外聘教师梁艳.教师视野下中职教师培训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梁艳.教师视野下中职教师培训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二)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03):27-31.,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专业实践中解决问题和整合调动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能力宿莉,邓璨,方梦,吕红.“一带一路”背景下职教教师专业能力构建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30-35.。2013

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03):27-31.

宿莉,邓璨,方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