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367.29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1.59万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蒙古通辽市蒙古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份月考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至三单元内容。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北宋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朝王阳明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出()

A.事物之间和而不同的平衡状态 B.大变革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C.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 D.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2.通过建立历史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促进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下列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秦暴政速亡——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

B汉初采取郡国并行——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

C.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创立——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

D.北宋崇文抑武——王安石强兵之法——解决了边防危机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

A.动摇了封建统治 B.消除了阶级矛盾 C.推动了江南开发 D.促进了民族交融

4.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5.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尊奉的是下列哪种思想()

A.黄老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6.东晋名士谢安晚年隐居会稽东山,常与高僧支遁论道,又喜读《老子》《庄子》,但仍以儒家礼法教导子弟。南朝道士陶弘景提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主张调和儒释道。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学占据主导地位 C.门阀士族垄断文化 D.三教呈现融合趋向

7.唐朝科举初期,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涉及国家现实问题“时务策”五条。唐高宗时进士科形成杂文(文学)、帖经(儒家经典)、策问三场考试制。唐玄宗时明经科加试时务策。这说明唐朝的科举()

A.推动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逐步走向八股取士的局面

C.日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D.将明经科视为得人才关键

8.唐朝的文艺作品洋溢着大唐之美。如,《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知,“大唐之美”在于()

A婉约细腻、吏治清明 B.思想活跃、三教并行

C.气象宏大、兼收并蓄 D.市井气息、西学东渐

9.元朝“犬牙交错”的行省划界,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要的做法,打破各行省的自然地理单元,人为造成省界间相互交错的地理格局。比如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江西行省、湖广行省跨越南岭。这种做法是为了()

A.促进民族交融 B.防止地方割据 C.促进经济交流 D.扩大行省区域

10.辽朝统治了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经济管理模式上,“汉族、渤海人及其他一些被征服的农耕民族仍以农业为主,契丹及其他有亲缘关系的草原民族仍以游牧和渔猎为主。”与此相应,辽在政治上实施南北面官制度。这些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

A.因俗而治 B.仿行汉制 C.等级森严 D.重胡轻汉

11.魏晋玄学的主流是崇尚虚无,因而其时的文学艺术更重视“风神”“神韵”。“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美学主张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诞生的,其提出者是()

A.王羲之 B.祖冲之 C.顾恺之 D.吴道子

12.大运河开通后,南北各地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中心的巨大水域网,这便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为肥田沃土。材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A.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沿线农业发展

C.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D.加强了南北方交通

13.宋元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