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一课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
文件大小:16.3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2.38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分别以“人与社会”“人与修心”“人与自然”为理论主线。究其哲学本质,他们的理论都反映的一个基本问题是()

A.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究其哲学本质,儒释道三家反映的基本问题实际上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辩证关系问题,B项错误,C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项。

2.王夫之认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所处时空不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却共同回答了()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王夫之认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他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休谟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二者都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

3.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分别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答案:A

解析:张衡认为,元者,即元气,是自然之根,是世界的本原,故其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朱熹认为,万物都没有了,但理还在,他把理念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分别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A项当选。B、C、D三项没有正确判断二人的观点,不选。

二、非选择题

4.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源、震级等。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基本观点?

(2)这两个基本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1)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反映了思维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反映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答案:C

解析:朱熹认为“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即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所以“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项当选。

2.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①形谢神谢——理在事先②听天由命——心外无物③见微知著——抱薪救火④画饼充饥——邯郸学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形谢神谢”为唯物主义观点,“理在事先”为唯心主义观点,①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当选;“听天由命”与“心外无物”均为唯心主义观点,②不选;“见微知著”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为辩证法思想,“抱薪救火”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形而上学思想,③当选;“画饼充饥”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邯郸学步”没有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均为形而上学思想,④不选。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3.为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