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和利用
第六讲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和利用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理论科编文章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理论科编点击数:
19更新时间:2005-1-1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
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验教育成果。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
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又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
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但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
要素,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课
程资源就是如此。
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
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但是它们毕竟还不是一回事,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
身的外延范围,它只有在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真正进入课程。课程实施的范围
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
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
课程资源。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1)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开发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
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
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还可以考虑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
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
(2)科技馆。科技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校内教学科目,
如科学、自然、地理等课程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为正式的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鉴
于目前国内科技馆的建设现状,在开发过程中可以考虑选择较为典型的科技馆作为样本,如
海尔企业兴建的海尔科技馆和由政府主导修建的中国科技馆,并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
如制作成光盘或通过上网等途径面向全国普教系统。
(3)博物馆。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
全国各地的各种博物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价
值。在开发的形式选择上,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
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
(4)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
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
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
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
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5)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
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今后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并
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的基本策略。
三、课程改革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
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
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