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域学术/专注课题申报、专题研究及期刊发表
跨学科协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引言
当前的课程思政教育多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课堂讲授。尽管近年来一些高校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效果难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在线互动等,来提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理念认同上的难题。虽然思政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之一,得到国家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较为片面或模糊。部分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可能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刻挖掘其内涵,致使思政教育未能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理念难以认同与融合的局面。
STEAM教育理念中强调团队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也能通过互相协作解决复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协调,还锻炼了团队合作中的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这种协作精神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水平,有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在STEAM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跨学科协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STEAM教育提倡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高度契合。高校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尤其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双重传递。课程思政可以在各个学科领域内嵌入价值观引领,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深度参与与积极推动。不同专业的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思政教育培训与实践经验。即便在一些有意识开展课程思政的高校中,思政教育的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仍不够紧密,致使思政教育未能全面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不足,仍然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仅供参考、学习、交流用途,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仅作为相关课题研究的写作素材及策略分析,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泓域学术,专注课题申报及期刊发表,高效赋能科研创新。
目录TOC\o1-4\z\u
一、跨学科协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4
二、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与高校思政目标融合的契机 8
三、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12
四、STEAM教育理念对思政课程的影响与潜力分析 16
五、STEAM课程设计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效融入策略 19
跨学科协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跨学科协同的内涵与重要性
1、跨学科协同的概念与特点
跨学科协同是指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各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模式。它强调学科间的合作与知识的共享,突破学科壁垒,利用各学科的优势互补,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跨学科协同的意义尤为突出,它能够帮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教育效果。
2、跨学科协同的核心价值
跨学科协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教育的综合性与适应性。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内容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术知识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加全面、立体的价值观塑造。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视角,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观。
跨学科协同的路径与方式
1、构建协同合作的教学平台
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跨学科协同,首先要在教学层面构建协同合作的平台。这种平台不仅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还应涵盖学生的参与,形成一个多维度的互动空间。在平台的建设中,要注重不同学科课程的融合与互补,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例如,可以通过课程联动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内容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和价值观。
2、打破学科壁垒,强化知识整合
跨学科协同的关键在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强化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思政教育不应单独存在,而是应嵌入各类课程中,特别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也是推动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共同探讨和设计协同课程,整合各自的优势与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3、推动实践活动的跨学科联动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还应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科之间的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