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04讲 语言得体·名句成语熟语(复习讲义)(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1004.21 K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2.1万字
文档摘要

第04讲语言得体-名句成语熟语

目录TOC\o1-3\h\u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1

【考情分析】 1

【考试说明】 2

【备考策略】 3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6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7

考点一语言得体:名句 7

考点二语言得体:成语熟语 8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2

【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语言得体,主要是考查成语、熟语、古诗词名句、对联等情景运用。

分值设计

一般为1小题,共2~3分。

考查方式

主要是选择题。

历年考题一览

年度

试卷

分值

考查项目

选材主题

2025

春考卷

2

语言得体-成语

评论

2021

春考卷

2

语言得体-古诗词

手机

2019

春考卷

2

语言得体-名句

现实情境

2021

秋考卷

2

语言得体-对联

现实情境

2020

秋考卷

2

语言得体-对联/名句

现实情境

2019

秋考卷

2

语言得体-对联/名句

现实情境

2018

秋考卷

2

语言得体-名句使用

现实情境

2017

秋考卷

2

语言得体-名句使用

现实情境

对于语言得体中成语、熟语、古诗词名句、对联的考查,上海秋考自2017至2021年曾连续多年作为常考项目考查。虽然最近几年转向现实问题,但是作为考查语言积累、语境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经典题型来说,备考中仍然需要作为重要项目来备考。

【考试说明】

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中,有关此考点的内容及简要分析如下:

积累运用

根据语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掌握,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

结合成语、熟语、古诗词名句、对联来说,就是针对题目所给的场景、情境,对语境拆解,识别、判断、归类,达到正确运用。比如名句题要重点看题干中的情感倾向(是励志还是伤怀)、主语对象(是写景还是言志);成语题则要抓搭配关系(比如“生灵涂炭”前不能加“人民”,因为语义重复)等。

【备考策略】

结合成语、熟语、古诗词名句、对联来说,就是针对题目所给的场景、情境,对语境拆解,识别、判断、归类,达到正确运用。比如名句题要重点看题干中的情感倾向(是励志还是伤怀)、主语对象(是写景还是言志);成语题则要抓搭配关系(比如“生灵涂炭”前不能加“人民”,因为语义重复)等。

1.集中梳理,精准记忆

(1)对于名句:以教材为本,全面梳理课内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确保一字不差地背诵名句(包括标点)。

(2)对于成语:系统整理常用成语、熟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可利用成语词典、备考资料、课堂笔记。掌握核心要素:准确含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人、事、物、范围)、语法功能(常作谓语、定语、状语等)、典型例句、常见近义/形近成语辨析。

(3)制作名句卡片或表格。名句包含:完整原句、作者、出处、核心含义/情感/哲理、典型适用场景、易错字提醒。成语可按主题:勤奋、诚信、战争;按错误类型:望文生义类、对象误用类、褒贬类。

(4)定期反复背诵默写,重点攻克易错字和易混淆句。

2.深度理解,掌握内涵

对于名句:

(1)不仅要背,更要理解每句名句的字面意思、深层寓意、表达的情感(是豪迈、悲愤、豁达、忧愁?)、阐述的哲理、适用的对象(是个人、国家、自然?)和背景。

(2)结合原文学习,理解名句在整篇诗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3)对意思相近的名句进行比较辨析(如表达志向、爱国、惜时等主题的不同名句)。

对于成语熟语:

(1)重点辨析近义成语:比较它们在含义侧重、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风格上的细微差别。(如:“殚精竭虑”vs“处心积虑”;“栩栩如生”vs“惟妙惟肖”)。

(2)辨析形近成语:对比字形、读音相似但含义不同的成语。(如:“不负众望”vs“不孚众望”;“无可厚非”vs“无可非议”)。

(3)关注多义成语:有些成语有多个含义,要全面掌握。(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3.强化语境训练

(1)多做高考真题和高质量模拟题,分析正确答案为何恰当,错误答案为何不恰当。

(2)尝试自己造句或找一些段落,思考用哪句名句最贴切,并说明理由。尝试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准确地运用成语。

(3)关注名句在现实生活、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中的运用实例。阅读优秀报刊、文学作品时,留意成语的规范用法,体会其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4.关注易错点

(1)重点记忆那些容易写错、读错、混淆的字词(如“锲而不舍”的“锲”,“羁鸟恋旧林”的“羁”,“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鹜”)。

(2)特别留意对仗工整、结构相似的名句组,避免混淆(如《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备考策略思维导图】

考点一语言得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