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神经外科常见引流管介绍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脑室引流管
02
腰大池引流管
03
硬膜下引流管
04
创腔引流装置
05
皮下引流管
06
胸腔闭式引流管
01
脑室引流管
结构与材质特性
01
结构
脑室引流管通常由引流管、阀门、压力监测装置和远端导管等部分组成。引流管多为硅胶或聚氨酯材质,柔软且不易打折,可长期留置。
02
材质特性
脑室引流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易引起排异反应和感染。阀门设计可防止脑脊液逆流,降低感染风险。
临床应用适应证
脑出血
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肿瘤
颅内感染
脑室引流管可用于脑出血的脑室引流,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积水。
脑肿瘤切除术后,脑室引流管可帮助排出肿瘤周围的脑脊液,促进脑组织复位。
如脑室梗阻、脑积水等,脑室引流管可恢复脑脊液循环,缓解症状。
脑室引流管可用于脑室炎等颅内感染的脑脊液引流,同时可注入抗生素进行治疗。
置管与拔管规范
置管前准备
严格消毒,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引流管型号,测量颅内压。
置管过程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时应避免损伤脑组织和血管,置管深度应适中。
术后管理
定期观察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感染。
拔管指征
当脑脊液引流量减少,颅内压恢复正常,且无感染迹象时,可考虑拔管。拔管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颅内压升高等问题。
02
腰大池引流管
解剖定位要求
位于腰椎蛛网膜下腔,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通道。
腰大池位置
通常选择L3-4或L4-5椎间隙作为穿刺点,以减少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的风险。
穿刺点选择
在穿刺前需通过影像学方法确认腰大池的位置和形态,确保穿刺的准确性。
解剖结构确认
引流压力调控
初始引流压力设定
根据患者颅内压和脑脊液性状,设定初始引流压力,以避免引流过快导致颅内压急剧下降。
01
压力监测与调整
定期监测引流压力,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引流速度,确保脑脊液引流的稳定性。
02
压力异常情况处理
如引流压力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调整引流装置,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03
感染预防措施
6px
6px
6px
在引流管的置入、维护和拔除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风险。
无菌操作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抗生素应用
定期清洁和消毒引流管周围皮肤和穿刺点,防止细菌滋生和感染。
局部清洁与消毒
01
03
02
定期监测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感染扩散。
引流液监测
04
03
硬膜下引流管
慢性血肿引流指征
颅内压增高症状
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占位效应明显
CT或MRI显示硬膜下血肿占位效应明显,造成脑组织受压移位。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值20mmHg,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
神经功能受损
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受损表现。
缓慢引流
一般采用低负压持续引流,避免颅内压急剧下降导致脑组织移位、再出血等并发症。
引流量控制
每日引流量一般不超过50-100ml,具体根据患者病情和颅内压调整。
监测颅内压
在引流过程中需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确保颅内压平稳。
适时拔管
一般引流3-5天,待血肿基本引流完毕后拔除引流管。
引流速度控制标准
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及性状,如出现鲜红色血液或量突然增多,提示再出血可能。
严格无菌操作,观察引流液是否有异味、浑浊等感染迹象,及时应用抗生素。
引流过快可能导致颅内压过低,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调整引流速度。
定期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如发现堵塞应及时处理,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
并发症监测要点
再出血
感染
颅内压过低
引流管堵塞
04
创腔引流装置
术后残腔管理策略
保持创腔的封闭性,避免外界细菌侵入和液体渗漏,减少感染风险。
封闭性引流
采用适当的压力压迫创腔,有助于止血和减少渗出。
创腔压迫
定期清洗创腔,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物,保持创腔清洁。
创腔清洁
01
03
02
在创腔内放置引流管,将渗出液和残留血液引出,促进创腔愈合。
创腔引流
04
负压引流参数设置
负压值选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负压值,一般设置在-10~-20kPa之间。
负压持续时间
根据创腔大小和渗出量确定负压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
负压模式选择
可采用持续负压或间歇负压模式,具体根据创腔情况而定。
负压调节
根据患者情况和引流效果,随时调整负压值。
引流液颜色
引流液量
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应为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如出现脓性或血性液体,应及时处理。
记录每日引流液量,正常情况下应逐渐减少,如突然增多或持续不减,应警惕创腔感染或脑脊液漏。
引流液性状观察
引流液性质
观察引流液是否含有脑组织、脓液、血液等成分,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化验和检查,以便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引流液气味
正常引流液应无异味,如出现异味,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