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脑卒中教学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脑卒中概述
02
临床表现与评估
03
诊断流程规范
04
急性期治疗原则
05
并发症防治管理
06
二级预防与随访
01
脑卒中概述
疾病定义与分类
01
定义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02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死、脑血栓)。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高
复发率高
死亡率高
并发症多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高且逐年上升。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特别是在发病后的几天内,死亡风险最大。
脑卒中患者易复发,且复发后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更高。
脑卒中后常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病理生理机制
血管病变
血液成分改变
血流动力学异常
神经元损伤
脑卒中的发生与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血液成分的改变,如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异常等,也可导致脑卒中。
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波动、血流量减少等,也可引发脑卒中。
脑卒中后,神经元受损,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
02
临床表现与评估
偏瘫
脑卒中导致的偏瘫症状通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或完全不能活动。
感觉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或面部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或丧失感觉。
语言障碍
脑卒中可能影响患者的语言能力,包括失语、语言混乱或理解困难。
视力问题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双视或视野缺损等视觉障碍。
典型症状识别
神经系统体征
肌力检查
通过肌力测试评估患者肌肉的力量,判断是否存在偏瘫等问题。
感觉检查
通过触觉、痛觉、温度觉等检查,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
反射检查
观察患者的深反射、浅反射是否正常,有助于判断神经系统的受损情况。
协调与平衡能力
评估患者的协调运动和平衡能力,判断是否存在小脑受损等问题。
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短暂中断引起的,症状通常在几分钟内完全消失,但可能反复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卒中
01
03
02
临床分型标准
包括脑静脉病变、脑血管炎等较少见的脑卒中类型。
其他类型
04
03
诊断流程规范
病史采集要点
发病时间
症状表现
既往病史
用药史
记录患者发病的具体时间,以及病情发展的速度。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包括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方面的障碍,以及是否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卒中危险因素,以及是否有脑血管病、脑外伤等病史。
询问患者发病前是否使用过抗凝血、抗血小板等药物,以及用药的剂量和时间。
可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脑出血,对出血量和部位进行初步评估,同时排除其他脑部病变。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MRI可以更早地发现病灶,并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部位和范围。
可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脑卒中的诊断并不直接,但可以排除癫痫等其他脑部疾病。
影像学检查选择
脑部CT
脑部MRI
脑血管造影
脑电图
与脑肿瘤鉴别
与脑血管炎鉴别
脑肿瘤也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但通常起病较缓,影像学检查可资鉴别。
脑血管炎也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但通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感染症状,且影像学表现特殊。
鉴别诊断思路
与脑外伤鉴别
脑外伤后也可出现类似症状,但应有明确的外伤史,且影像学上可见外伤性改变。
与精神心理疾病鉴别
部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但通常伴有明显的心理和情感障碍,且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04
急性期治疗原则
溶栓治疗适应症
01
缺血性卒中
符合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适应症要求,且无溶栓禁忌症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02
出血性卒中
部分出血性卒中患者,如有特殊适应症或禁忌症,需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血压管理策略
缺血性卒中
急性期血压管理应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和卒中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适度降低血压有助于改善脑灌注。
01
出血性卒中
急性期血压升高是常见的生理反应,但过高的血压可能导致再出血或加重脑水肿,需及时控制。
02
抗血小板药物应用
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预防血栓再形成,减少卒中复发风险。
缺血性卒中
一般不推荐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但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出血原因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
出血性卒中
05
并发症防治管理
脑水肿控制方法
药物治疗
头颅抬高
控制液体入量
低温疗法
使用渗透性利尿剂、高渗盐水等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
将患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