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烧烫伤创面处理护理查房.pptx
文件大小:3.99 M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3.92千字
文档摘要

烧烫伤创面处理护理查房汇报人:临床经验分享与病例探讨

目录疾病介绍01病史简介02护理评估03护理问题04护理措施05讨论与总结06CONTENTS

疾病介绍01

烧烫伤定义及常见类型烧烫伤定义烧烫伤是指由热力、化学物质、电流或辐射等因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常见于日常生活及工业事故中。常见类型烧烫伤分为热力烧伤、化学烧伤、电烧伤和辐射烧伤。热力烧伤最为常见,包括火焰、热水、蒸汽等导致的损伤。分类特点根据损伤深度,烧烫伤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烧伤。一度仅表皮受损,二度涉及真皮层,三度则伤及皮下组织及更深层次。

病理生理变化机制病理反应机制烧烫伤后局部组织立即发生细胞变性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外渗,形成水肿。同时,炎症介质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微循环改变烧伤后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微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引发全身微循环障碍,影响器官功能。代谢变化烧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分解加速,能量消耗增加,导致负氮平衡。同时,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进一步加重病情。

烧伤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烧伤分级标准烧伤严重程度根据深度和面积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和三度烧伤,评估标准包括创面外观、疼痛感及愈合时间。面积评估方法采用九分法或手掌法评估烧伤面积,九分法将身体分为11个区域,每个区域占体表面积的9%或18%。临床分级意义烧伤分级指导治疗方案,轻度烧伤可门诊处理,重度烧伤需住院治疗,分级标准有助于预后判断和资源配置。

病史简介02

患者基本信息1·2·3·患者基本信息患者为45岁男性,因意外烫伤入院。烫伤原因为热水泼洒,主要伤及胸腹背部,烧伤面积为20%TBSA,以二度烧伤为主。生命体征入院时体温38.5℃,心率110次/分,血压125/85mmHg。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5000u/L,血红蛋白110g/L。烧伤评估使用九分法评估烧伤面积,胸腹部各占10%。创面为二度烧伤,水泡形成,基底红润,疼痛评分为7分。

烧伤原因烧伤原因患者因热水泼洒导致胸腹背部烫伤,属于热液烧伤类型。此类烧伤常见于日常生活中,需及时处理以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烧伤机制高温导致皮肤组织蛋白质变性,细胞坏死,引发炎症反应。局部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形成水泡和红肿,严重时可影响深层组织。烧伤预防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高温液体,使用防护措施。教育公众正确处理烫伤,及时冷敷并就医,减少烧伤后遗症。

入院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123生命体征监测患者入院时体温38.5℃,心率110次/分,血压125/85mmHg,提示存在轻度感染和应激反应,需密切监测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15000/μL,提示感染风险;血红蛋白110g/L,显示轻度贫血,需关注营养支持及感染控制。综合评估结合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患者存在感染风险及轻度贫血,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

护理评估03

烧伤面积评估010203烧伤面积计算采用九分法评估烧伤面积,胸腹部各占10%,总烧伤面积为20%TBSA,确保准确评估创面范围。深度评估要点二度烧伤创面可见水泡形成,基底呈红润状,需定期观察创面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疼痛评估方法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为7分,提示疼痛控制需加强,采用多模式镇痛干预。

深度评估烧伤深度评估通过观察创面特征,判断烧伤深度。二度烧伤表现为水泡形成,基底红润,局部疼痛明显,有助于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评估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辅助工具,如激光多普勒成像,准确评估烧伤深度,确保治疗和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深度分类烧伤深度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和三度,不同深度对应不同护理策略,直接影响创面愈合和功能恢复。

疼痛评分疼痛评估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范围为0-10分,7分表示中度至重度疼痛。定期评估以指导疼痛管理方案的调整。疼痛影响因素烧伤创面深度、面积及患者心理状态均影响疼痛感知。二度烧伤创面水泡形成及基底红润加剧疼痛感,需综合考量。疼痛管理策略实施多模式药物干预,包括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结合心理疏导及物理疗法,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舒适度。

营养状态评估010203营养评估方法通过BMI、血清白蛋白等指标评估患者营养状态,BMI为21,血清白蛋白30g/L,提示轻度营养不良,需加强营养干预。营养干预策略制定高蛋白饮食计划,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效果监测指标定期监测体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营养干预效果,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患者营养状态持续改善。

护理问题04

感染风险高010203感染风险评估烧伤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易受细菌侵袭。需定期监测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评估感染风险,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无菌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创面清洁、敷料更换等。使用消毒器械,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