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八章泌尿学时.ppt
文件大小:28.98 M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3.16千字
文档摘要

第1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尿液浓缩、稀释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决定于:①髓袢U形结构的逆流倍增系统(结构基础);②肾髓质渗透梯度的状况(先决条件);③血液ADH的浓度(对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第2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尿液在逆流倍增系统髓质高渗梯度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低渗尿(尿稀释)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高渗尿(尿浓缩)↓ADHADH↑水过多机体缺水第3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髓袢U形结构的逆流倍增系统第4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水NaCl尿素髓袢降支细段高度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髓袢升支细段不通透高度通透中等通透髓袢升支粗段不易通透Na+主动重吸收Cl-继发性主动重吸收不易通透远曲小管有ADH时水易通透Na+主动重吸收不易通透集合管有ADH时水易通透Na+主动重吸收皮质和外髓部不通透内髓部易通透(二)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第5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机制⑴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不易通透对水高度通透对尿素不易通透↓水被重吸收↓管内浓度倍增([钠盐]管内>[钠盐]管外)第6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⑵髓袢升支细段:对NaCl高度通透对水不通透由⑴⑵肾内髓高渗梯度形成。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管外为高渗梯度)↓第7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转运对水不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管外为高渗梯度)([钠盐]管内<[钠盐]管外)因此肾外髓高渗梯度已形成。第8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⑷髓质集合管:对NaCl主动转运对水不易通透(有ADH时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外为高渗梯度第9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外髓高渗梯度的形成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对水不通透总结第10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内髓高渗梯度的形成1.尿素的再循环远曲小管、集合管(皮质和外髓)对尿素不通透,对水通透→尿素浓度↑内髓集合管对尿素通透性高→尿素入内髓组织间隙→内髓组织间隙渗透压↑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有中等通透性→尿素再入肾小管第11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NaCl的重吸收髓袢降支细段对Na+不通透,对水通透→管内NaCl浓度↑髓袢升支细段对Na+通透,对水不通透→内髓组织间隙NaCl↑→高渗梯度第12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尿素⑸肾内尿素循环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①条件:Ⅰ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中等通透Ⅱ.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尿素]高。②过程:尿素出内髓集合管→入髓袢升支细段→经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第13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⑹小结:①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外髓质:主要是NaCl。●内髓质:主要是NaCl+尿素②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决定因素:●逆流倍增系统+各段对物质的通透性不同。第14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直小血管通透性高+降支与升支彼此靠得很近+与髓袢并行;∴当直小血管的血液逆流时:降支升支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直小血管直小血管尿素和NaCl尿素和NaCl入直小血管出直小血管水出直小血管水入直小血管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多余的溶质和水→维持髓质高渗梯度第15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肾内自身调节(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当[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Na+重吸收↓→尿量↑。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晶体性利尿)。如:糖尿病的多尿;“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甘露醇利尿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Regulationofurineformation)第16页,共3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球-管平衡1.概念:近端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收量随肾小球滤过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