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要点及解读PPT课件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缺血性卒中概述
2.临床评估与诊断
3.急性期治疗
4.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5.康复治疗
6.药物治疗
7.预防与健康管理
01缺血性卒中概述
卒中定义与分类卒中定义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出血,造成脑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根据卒中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约8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动脉血流中断或灌注不足,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常见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栓塞等。根据发病机制,缺血性卒中可分为血栓形成性、栓塞性和血流动力学性三种亚型。据统计,在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约占全部卒中患者的80%。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是指脑实质内或脑实质附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血液流入脑实质或脑室系统,引起脑功能障碍。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患者的15%-20%,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降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至关重要。
缺血性卒中病因及病理生理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主要发生在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病变过程中,动脉壁逐渐增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液流动受阻。据研究,约80%的缺血性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形成凝块的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可以阻塞脑动脉,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血栓形成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血栓形成的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60%。栓塞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凝块或脂肪、空气等异物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栓塞可以是心脏来源的,如房颤引起的血栓,也可以是血管来源的,如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全球分布缺血性卒中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新发卒中,其中约700万为缺血性卒中。不同地区发病率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年龄性别差异缺血性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为45-65岁。男性卒中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卒中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卒中风险显著增加。地区性差异缺血性卒中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我国缺血性卒中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北方地区。这可能与气候、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也加剧了缺血性卒中的流行趋势。
02临床评估与诊断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主诉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了解发病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病原因。据统计,约70%的患者在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先兆症状。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这些因素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询问家族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卒中病史,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遗传风险。体格检查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意识状态、言语能力、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脑功能缺损的体征,如偏瘫、面瘫、失语等。此外,还应检查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心脏、眼底等器官功能。
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是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常用工具,包括意识、面瘫、言语、运动、感觉、共济、视野、构音和忽视等方面。NIHSS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预后越差。评分范围0-42分。mR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用于评估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情况,评分范围为0-6分,0分为无残疾,6分为死亡。mRS评分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护理和康复治疗。Barthel指数Barthel指数是评估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量表,包括进食、穿衣、洗澡、上厕所、转移、使用厕所、大小便控制、洗澡、上下床、步行等10项内容。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评分范围0-100分,60分以上为基本自理。
影像学检查CT扫描CT扫描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快速显示脑内出血、梗塞灶和脑水肿等病变。在卒中发生后6小时内,CT扫描可清晰显示脑梗塞灶。CT扫描操作简便,对设备要求不高,适用于基层医院。MRI检查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脑部结构和功能信息,对于早期发现脑梗塞灶、微小梗塞灶和脑白质病变等方面具有优势。MRI检查对金属物品敏感,部分患者可能因体内植入金属物而不能进行MRI检查。血管成像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