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xxx
20xx-03-20
肩周炎中医辨证论治
目录
肩周炎概述
中医对肩周炎认识
风寒湿痹型肩周炎辨证论治
痰湿阻滞型肩周炎辨证论治
气血亏虚型肩周炎辨证论治
肝肾亏损型肩周炎辨证论治
总结与展望
01
肩周炎概述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多因长期过度劳累、姿势不良、急性肩关节外伤未彻底治愈等因素导致肩周zu织继发萎缩、粘连,或因感受风寒湿邪、气血不和、经络瘀滞所致。
发病原因
定义
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且日益加重为主要表现。疼痛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严重者可出现三角肌萎缩。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急性期、粘连期和缓解期。
分型
结合患者年龄、职业、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诊断标准
需与颈椎病、肩袖损伤、肩关节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发病率
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危害程度
如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02
中医对肩周炎认识
肩周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中医认为肩周炎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滞、肝肾亏损等导致的痹症。
肩部经络循行部位
中医将肩部视为手三阳经及足少阳胆经循行的部位,肩周炎的发病与这些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辨证分型
中医将肩周炎分为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等不同类型,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治则治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肩周炎,中医采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经典方剂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经典方剂包括桂枝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身痛逐瘀汤等。
方剂作用机制
这些方剂通过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作用,改善肩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僵硬症状。
针灸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治疗
拔罐治疗
其他非药物治疗
拔罐可以祛除肩部风寒湿邪,改善ju部血液循环,缓解肩部疼痛和僵硬症状。
中医还采用推拿、按摩、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以舒筋活络、松解粘连、缓解疼痛。
03
02
01
03
风寒湿痹型肩周炎辨证论治
1
2
3
患者自觉肩部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肩部冷痛
肩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外展、上举、后伸为甚。
活动受限
舌质淡,舌苔白腻,为风寒湿邪痹阻之象。
舌质淡苔白腻
选用具有祛风散寒除湿功效的中药,如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等,进行组方内服。
中药内服
将具有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中药研成粉末,加酒或醋调匀后外敷于肩部,可缓解疼痛。
中药外敷
选取肩部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疏通经络、祛风散寒除湿。
针灸治疗
如蠲痹汤等,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功效,是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常用方剂。
经典方剂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变化,如疼痛剧烈者可加乳香、没药等活血止痛药物;寒湿重者可加附子、干姜等温阳散寒药物。
加减变化
注意保暖
加强锻炼
避免劳累
饮食调养
避免肩部受凉,注意肩部保暖,以防风寒湿邪侵袭。
避免肩部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免加重肩部负担。
适当进行肩部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体后拉手等,以增强肩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用具有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食物,如生姜、大葱、羊肉等。
04
痰湿阻滞型肩周炎辨证论治
如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等,具有燥湿化痰、通络止痛的功效。
常用中药
可选用二陈汤、指迷茯苓丸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
方剂选用
除了中药治疗外,还可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增强疗效。
治疗方法
如薏苡仁汤,具有利湿化痰、通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痰湿阻滞型肩周炎的常用方剂。
经典方剂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在薏苡仁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变化,如加入威灵仙、羌活等祛风除湿药,或加入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
加减变化
VS
注意肩部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加强肩部功能锻炼,以增强肩部肌肉力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提重物等。
生活调养建议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多摄入油腻、生冷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预防措施
05
气血亏虚型肩周炎辨证论治
01
肩部酸痛无力,活动受限,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02
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03
基本治法
以益气养血、舒筋通络为主,辅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之法。
常用药物
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鸡血藤等,以及祛风散寒的桂枝、羌活等,活血止痛的红花、乳香等。
典型病例分析
如某患者,女,52岁,因右肩部酸痛无力2个月就诊,诊断为气血亏虚型肩周炎。予以上述益气养血通络法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活动自如。
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