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08讲 文言简答题(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964.71 K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2.75万字
文档摘要

第8讲微专题文言简答题(知识清单)目录01

目录

01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

02考点精析·知识能力全解

【知能解读01】归纳内容要点

【知能解读02】概括人物行为特点

【知能解读03】探寻事件原因

【知能解读04】评价观点态度

【知能解读05】比较辨析异同

03攻坚指南·高频考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01】归纳内容要点

【重难点突破02】评价观点态度

【重难点突破03】比较辨析异同

04避坑锦囊·易混易错诊疗

【易混易错01】内容要点遗漏不全

【易混易错02】人物概括标签化或片面化

【易混易错03】观点态度理解不准确

05通法提炼·高频思维拆解

【方法技巧】三步解题法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新高考语文卷的一个新亮点。主观题的加入,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01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是高考文言文简答题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与信息提炼能力。《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具体到事件层面,需实现以下目标:

完整性:准确提取内容的关键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准确性:避免主观臆断,依据文本细节还原事件本质。

简洁性:用规范语言整合信息,剔除冗余描述。

(一)考查形式

1.文章整体内容概括:

要求考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概括,包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核心观点、重要论据等,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2.事件相关概括:

可能让考生概括某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要求归纳文中提到的多个事件的共同特点、发展脉络等。例如,概括一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主要过程以及最终的结局;或者归纳多篇短文中所描述的不同改革事件的相似之处。

3.内涵要点概括:

“归纳概括内涵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本深层思想、情感、哲理、象征意义等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与“事件/内容要点”不同,内涵要点更关注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核、价值观念或作者的深层意图,常见于议论性散文、寓言故事、史传类人物评传及哲理类文言文。

(二)解题策略

1.整体阅读,把握文意:

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研读材料。利用圈点勾画,标注人名、地名、时间词等重要信息,思考“何人何时何事”,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脉络。对于记叙性文章,厘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文章,厘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游记性散文,厘清线索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明确要求,精准定位: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是概括人物特点、事件缘由,还是中心论点等。然后根据要求在文中找到对应的答题区域,锁定相关信息,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3.筛选信息,归纳概括:

在锁定的答题区域内,筛选出关键信息。对于文中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抒情议论句等,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果只出现关键词,则需要考生总结概括。对于没有明显中心句的内容,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组织答案时,可采用摘选原文词句作答的摘录法,或通过理解文意后用自己的话概括的句意(层意)提取法。

【跟踪训练】

(2025·全国二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愔字方回。性至孝,居父母忧,殆将灭性。时吴郡守阕,欲以愔为太守。愔自以资望少,不宜超莅大郡,朝议嘉之,转为临海太守。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及帝践作,就加镇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久之,以年老乞骸骨,因居会稽。三子:超、融、冲。超最知名。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愔又好聚敛,积钱数千万,尝开库,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与亲故都尽,其任心独诣皆此类也。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时愔在北府①,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既而超就温宿,曰:“期公慨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子公矣,若不能持废立大事,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年四十二,先愔卒。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

材料二:

郗超虽为桓温腹心,以其父愔忠于王室,不知之。将死,出一箱付门生,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相伤为毙。我死后,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愔后果哀悼成疾,门生以指呈之,则悉与温往反密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