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辽宁沈阳师范大学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65.5 KB
总页数:4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8
总字数:约2.86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辽宁沈阳师范大学招聘笔试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车某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在正常履行职务过程中遭人诬陷,被某市公安局刑事拘留。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公安局无权拘留李某,除非得到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的许可

B.该公安局无权拘留李某,除非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许可

C.该公安局有权拘留李某,但必须立即向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D.该公安局有权拘留李某,但必须立即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

【答案】:B

【解析】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题中车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正常履行职务时被诬陷刑事拘留,并非现行犯情况,但公安局有权对其进行拘留,不过必须立即向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公安局有权拘留,但要履行报告程序。

2、扬子江是()从南京至入海口的旧称。

A.珠江

B.长江

C.黄浦江

D.赣江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地理常识,重点在于明确扬子江所对应的河流。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并非从南京到入海口有扬子江旧称的河流。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其中从南京到入海口这一段的旧称是扬子江。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并非题干所指河流。赣江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也不符合题干中从南京到入海口旧称的描述。所以正确答案是长江。

3、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愉悦;有的____,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可以“磨脑子”的书。“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____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____,阅历的浓缩。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艰深晦涩密集精华

B.味同嚼蜡庞大结晶

C.咬文嚼字高深积淀

D.深奥绵长丰富沉积

【答案】:A

【解析】第一空的词语与“明白晓畅”是反义词。“味同嚼蜡”“咬文嚼字”与“明白晓畅”不构成反义词,这两个选项错误。第三空,横线上的词与后文“阅历的浓缩”形成对应关系,应该同样表示浓缩、精炼的意思。“精华”符合语境,是正确的;“沉积”没有精炼的意思,该选项错误。综上,应选择“精华”对应的选项。考点:言语理解

4、1937年发生在北京卢沟桥的历史事变又称()。

A.一二·九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的别称。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一二·九事变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是淞沪会战的开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已久地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综上,1937年发生在北京卢沟桥的历史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5、()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

A.公益性

B.服务性

C.营利性

D.经营性

【答案】:A

【解析】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这决定了它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同时,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事业单位以公益性为导向开展活动,能够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公共利益,保障社会资源用于公共事业。服务性也是事业单位的特征之一,但它是公益性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益目标。而营利性和经营性与事业单位的性质相悖,事业单位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以经营为主要目的。所以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是公益性。

6、曾某为报复仇人钱某,强行将钱某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带至一处废弃工厂,随后打电话向钱某索要20万元才肯放人。曾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诽谤罪

【答案】:C

【解析】本题可根据各罪名的定义和构成要件,结合题干中曾某的行为进行分析。-**诈骗罪**: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