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扩桩质量控制措施
夯扩桩又称夯压成型灌注桩,是在一般锤击沉管灌注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桩型,由于扩底作用增大了桩端支承面积,同步在夯扩过程中对端部土层的强制挤密可以充足发挥桩端持力层的承载潜力,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如费用低、施工简便、速度快、工艺合理、技术可靠、工程质量轻易保证等特点。该桩型合用于场地上部为软弱土层,下部不深处有一层一定厚度的性质很好的桩端持力层这种条件的地基。理解并掌握夯扩桩的施工工艺流程,认识其施工规律,抓住影响其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原因,并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和保证夯扩桩的成桩质量。
1夯扩桩的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检查
1.1施工准备
检查用于测定桩位的基线,一般应以龙门桩、纵横轴线为基线。施工单位测放桩位时应在各桩的中心位置插入带有明显标志的竹签,并用套板和撒石灰标出桩位。检查场地的地坪标高和桩管长度,在每个桩位下2m内进行探桩,检查桩机就位后桩管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桩管垂直度、桩管直径与否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规定。对钢筋、砂、石和水泥等原材料进行质保书检查和现场取样试验。若在也许产生液化的饱和粉土、砂性土地基打桩尚应检查与否有切实有效的排水措施。
1.2桩位放置干硬性混凝土
桩架就位后在外管内放入内夯管,在桩位上垫一层150mm~200mm厚与灌注桩同强度等级的干硬性混凝土,放下桩管后紧压在上面,以防回淤。干硬性混凝土放置厚度不可太薄,也不可在桩位严重积水的状况下放置,使之不能在扎实后形成阻水、阻泥的管塞。
1.3沉管
将外桩管和内夯管叠协议步打入设计深度。在沉管过程中应注意桩位的偏位、桩管的垂直和桩管进入各土层的锤击状况与否与勘察汇报相符等状况。夯扩桩一般用设计桩长和沉管最终贯入度双重原则控制沉管的深度。贯入度一般通过试桩由设计单位确定,以最终二阵的平均贯入度作为控制原则。
1.4提高内夯管,灌入第一批混凝土
沉管达设计深度后,把内夯管从外管内提高至外管上空,提高高度以能灌注混凝土为宜,卸去外管上端的用于止淤封底的加颈圈,灌入第一批混凝土,高度为H,施工单位应根据管径和H换算成混凝土体积来控制实际灌入投料高度,以防H过大或过小。一般检查可根据内夯管重新放入外管内压在混凝土上时内夯管顶高出外管顶的高度,然后再换算成实际的H值。
1.5夯扩头施工
将内夯管放回外桩管中压在混凝土面上并将外桩管拔起h高度,用钢丝绳固定,以防夯击时跟下。锤击内夯管把外桩管内的混凝土夯出管外,然后将内外管同步打至设计规定深度(h-c)处,迫使管内混凝土向下部和四面基土挤压,形成扩大的端部,完毕一次夯扩。根据设计规定可反复以上施工程序进行二次夯扩。
1.6桩身施工
拔出内夯管提高至外管上空,灌入第二批混凝土,体积应满足桩身部分所需混凝土量。将内夯管放入外管中紧压管内混凝土面上,边渐渐拔管边加压,并控制内夯管加压深度,直至拔出地面。
1.7移位
外管拔出地面后桩机移位,反复以上环节打第二根桩,同步保护好已施工结束的桩,以保证最终成桩质量。外管拔出地面后应检查混凝土面标高与否符合设计规定,否则应采用措施。
夯扩桩有带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尖和无桩尖两种,施工程序基本一致,只要把无桩尖夯扩桩施工时的在桩位上放干硬性混凝土环节改为预埋桩尖。根据夯扩桩桩身的配筋状况可分为全长配置钢筋笼和采用插筋两种。当设计采用全长配置钢筋笼时则在夯扩头施工完毕后在外管内放入钢筋笼,控制笼顶标高然后进行桩身施工,若采用桩身插筋则在桩身施工完毕外管拔出地面后,立即将钢筋插入混凝土中并控制钢筋标高。以上的H、h、c等夯扩参数要通过试桩经设计单位核定后作为施工中的控制根据。
1.8做好施工技术资料和监理记录
规定施工单位做好各项施工记录,如测量放样记录,混凝土级配告知单,试桩记录,打桩记录,钢筋、水泥等原材料检查记录,焊接试验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现场施工日志等。
监理人员要填写每根桩的监理登记表,并与打桩单位施工员查对查实,务使记录精确。
2夯扩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
影响夯扩桩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及施工机械质量;测量定位、止淤封底质量;沉管深度,浇灌混凝土质量,打桩次序和夯扩工序及钢筋、钢筋笼质量控制,下钢筋笼或插筋质量控制,拔管加压质量控制等。上述重要环节便是质量控制的要点,对这些要点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就能保证或提高夯扩桩的成桩质量。
2.1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及施工机械质量控制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机械质量的好坏是影响成桩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上岗证和技术水平,审查桩机的设备型号、桩机许可证。施工机械的锤重、桩架拔管力、内外管长度、外管口径等必须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规定。
2.2测量定位
测量定位关系到桩位平面位置的精确性及桩管的垂直度。操作中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