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坐在秧马上劳作的情形秧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这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业的发展壹
一、农业的发展1.原因青山绿水,片片肥田②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材料一:“自安史之乱,中原士民南渡者众,携其技艺,广植桑麻,教民织纤,江南丝织之业,由是兴盛。”——《新唐书·食货志》材料二:“江南、两浙、荆湖、福建等地,土地肥沃,水利便利,民勤于耕,岁常丰稔。加之朝廷劝农政策,兴修水利,推广新种,故南方农业日盛。”——《宋史·食货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①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耕获图》④政府政策的支持③人民的辛勤劳作犁地收割打场入仓灌溉堆秸舂米⑤江南社会的安定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面插秧翻车
一、农业的发展2.表现宋代经济分布图1.观察粮食主要产区的区域范围。南方,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区域①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1)粮食作物宋代不同作物平均亩产量(单位:市亩、市斤)作物稻麦粟平均产量240160120
一、农业的发展2.表现(1)粮食作物宋代经济分布图大率淮田百亩所收,不及江浙十亩。——《宋会要辑稿》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③辽金的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2.表现(2)经济作物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②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展广东、福建和海南江淮和川蜀元朝时,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一、农业的发展2.表现(3)耕作技术①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耕获图》插秧收割秧马②秧马的使用“地沃而物夥,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宋《吴郡图经续记》
1.找出元朝新开凿的两段运河。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2.表现目的皇帝影响阅读教材,完成元朝运河表格。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①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4)粮食运输会通河、通惠河2.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运河有哪些变化?以大都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基础上裁弯取直;开通会通河、通惠河。②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找出元朝主要的海运航线。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具有近海、远海之分,主要是由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和渤海抵达直沽,再由直沽转运至大都。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2.表现会通河、通惠河
手工业的兴盛贰
二、手工业的兴盛《耕获图》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手工业得到了全面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采煤、冶金、纺织、食品加工、造船、军工、造纸、印刷、陶瓷等许多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发展起来一些新的手工业部门。——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宋代手工业兴盛的原因。宋代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兴盛创造了条件1.原因
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阅读教材,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纺织业发展的表现。丝织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2.表现黄道婆(生卒年不详)塑像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宋代经济分布图①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②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
二、手工业的兴盛2.表现(2)制瓷业①宋代瓷器: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宋代经济分布图
二、手工业的兴盛辽绿釉鸡冠壶金耀州窑青釉盖钵元青花釉里红盖罐2.表现(2)制瓷业②辽的瓷器鸡冠壶,反映契丹人的民族特色。③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④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瓜州榆林窟第3窟风箱与冶铁图(3)矿冶业①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②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③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④西夏兵器制作精良
二、手工业的兴盛2.表现(4)造船业宋代经济分布图①宋朝时,造船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广州、泉州、明州)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了指南针。④金造出了撞冰船南宋海船
商业的繁荣叁
——据《宋史·地理志》《元大都人口考》《宋词与都市生活》备注:以该朝代都城的最高人口数值计算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人口多达百万。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