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必修下册(1).pptx
文件大小:19.86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5.31千字
文档摘要

六国论燕赵魏韩秦苏洵齐

作者简介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的现象,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咸阳◎大梁开封◎咸阳东北◎郑新郑前230年灭韩◎楚前223年灭寿春临淄前221年灭齐⑥前228年灭②赵淄博东北河邯魏前225年灭东前222年灭⑤燕北京西南◎蓟渤河黄海水

前222年灭⑤燕北京西南◎蓟渤河黄海临淄前221年灭赵河3魏◎大梁开封◎郑新郑前230年灭韩④◎楚前223年灭寿春寿具北宋当时所处的情况及应对之策与六国类似借六国之弊,讽今之弊借六国之亡,为今之鉴咸阳秦◎咸阳东北齐◎⑥前225年灭淄博东北邯郸水东

①六国,指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②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其特点是善于说理。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六国论》省略式短语:“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解题

赂秦lù六国互丧sàng率赂秦耶shuài获邑yì思厥jué暴霜露pù草芥jiè与嬴yǔ洎牧二殆尽dài当与秦tǎng悲夫fú为……之所wéi日削月割xuē苟以gǒu读文正音

任务:1.听朗诵,自己正字音。2.自读课文,不能错读、漏读、误读。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4-5人一组)。4.一名学生讲解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另一名学生翻译。

词类活用(2)特殊句式(2)重要虚词(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问题:1.第一段的论点是?2.第一段的论证结构是?3.第一段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通假字(2)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