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书画版(五四学制)(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抟泥妙想》课文知识点归纳
泥的特性与基础认知
泥的本质与来源:泥土是由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侵蚀、搬运等地质作用形成的细粒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泥土,因所含矿物质、有机物等成分不同,在颜色、质地等方面存在差异,如红色黏土、黄色泥土等。
可塑性与粘性:泥土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可塑性和粘性。可塑性使得泥土能够在一定湿度下,通过手工或借助工具,被塑造成各种形状;粘性则让泥土颗粒之间相互粘结,保持造型的稳定。正是这两大特性,让泥土成为人类最早用于创作的材料之一。
泥土与生活: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泥土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原始的泥墙房屋,到日常生活中的陶器、砖瓦,泥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生活器具制造等领域,满足人类居住、饮食等基本生活需求。
中国制陶历史溯源
新石器时代的开端:中国制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年-4000年。当时,原始人类发现经过火烧的泥土会变得坚硬,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制作陶器。这一时期的陶器多为生活用品,如陶罐、陶碗等,用于储存食物、煮食等。陶器表面通常装饰有简单的绳纹、篮纹、刻划纹等,这些纹饰可能源于制作过程中工具留下的痕迹,后逐渐演变为具有装饰性的图案。
彩陶文化的辉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彩陶文化兴起,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著名。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其彩陶造型多样,有钵、盆、瓶等,装饰图案以鱼纹、蛙纹、鸟纹、人面纹等动物纹,以及几何纹为主。例如,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壁绘有人面和鱼的图案,人面五官清晰,鱼纹简洁生动,二者巧妙结合,充满神秘色彩。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其纹饰更加繁复华丽,以旋涡纹、波浪纹、圆圈纹等几何纹为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黑陶的独特魅力:龙山文化时期,黑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黑陶采用轮制技术,器型规整,胎体薄如蛋壳,最薄处仅0.5毫米左右,因此被称为“蛋壳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独特,在烧制过程中采用渗碳工艺,使陶器表面漆黑光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型以高足杯、鬲、豆等为主,线条简洁流畅,造型优美。
秦汉陶器的大气磅礴:秦汉时期,陶器制作规模扩大,工艺更加成熟。这一时期以兵马俑为代表的陶塑艺术,展现出宏大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排列整齐,每个陶俑的面容、发型、服饰、姿态都各不相同,生动地再现了秦军的威武雄壮。同时,日常生活用陶也有新的发展,如陶仓、陶灶、陶楼等明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丧葬习俗。
唐宋陶瓷的繁荣昌盛: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其瓷器釉色青翠莹润,如冰似玉,造型丰富多样,有碗、盘、壶、瓶等。越窑秘色瓷更是青瓷中的精品,釉色神秘莫测,备受世人喜爱。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邢窑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洁白如雪,制作工艺精细,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宋代陶瓷发展达到顶峰,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汝窑瓷器以天青色为主,釉面有细小开片,温润古朴;官窑瓷器造型端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开片较大;哥窑瓷器釉面布满大小不一的开片,形成独特的“金丝铁线”效果;钧窑瓷器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釉色闻名,色彩绚丽斑斓;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胎质薄而坚硬,釉色白中泛黄,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等技法。
制陶工艺详解
选泥与练泥:制作陶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泥土,优质的陶土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性,且杂质少。选好的泥土需要经过练泥工序,将泥土反复揉捏、摔打,去除其中的空气和杂质,使泥土的质地更加均匀细腻,增强其可塑性。
成型方法
泥条盘筑法:这是一种古老而常用的成型方法。将泥料搓成粗细均匀的泥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下往上逐层盘筑,通过挤压、拍打等方式使泥条之间紧密结合,形成所需的器型。这种方法适合制作大型、不规则的陶器,如陶罐、陶瓶等。
泥板成型法:把泥土擀压成厚度均匀的泥板,然后根据设计将泥板切割、拼接,通过粘贴、拍打等手法制成各种造型。泥板成型法可以制作出具有独特几何形状和平面装饰效果的陶器。
拉坯成型法:借助陶轮的旋转,将放在陶轮中心的泥料,通过双手的挤压、拉伸等动作,塑造出圆形、对称的器型,如碗、盘、杯等。拉坯成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能够制作出造型规整、线条流畅的陶器。
1.装饰技法
刻画装饰:在未干的陶坯表面,用刀具、竹签等工具刻画出各种图案、线条,形成装饰效果。刻画的图案可以是几何纹、动植物纹等,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彩绘装饰:在陶坯表面用颜料绘制各种图案。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是通过彩绘的方式,将各种纹饰绘制在陶器表面。彩绘的颜料多为天然矿物颜料,如赭石、朱砂等。
镂空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