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书画版(五四学制)(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书艺寄情》课文知识点归纳
兰亭雅集与《兰亭序》
兰亭雅集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偕同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上巳节在古代是重要节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此次聚会,众多贤才汇聚,是东晋时期文化人的一次盛会,其氛围轻松愉悦,充满诗意与雅趣。
雅集过程与活动:众人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将斟满酒的觞(酒杯)放入溪中,任其顺流而下,觞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若作不出诗,则要罚酒。这种“流觞曲水”的活动形式,充满了趣味性与挑战性,激发了文人雅士们的创作灵感。在此次雅集中,众人共得诗37首,后汇编成《兰亭集》。
《兰亭序》的诞生:作为聚会的召集人且书法造诣极高的王羲之,在酒酣意畅、神采飞扬之际,应众人之请,用蚕茧纸、鼠须笔为《兰亭集》作序,一气呵成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兰亭序》。此序通篇28行,共324字,文中重字皆有不同写法,变化多端,精美绝伦。
《兰亭序》文学价值
内容丰富:文章开篇介绍兰亭盛会的缘由、时间、地点以及与会人员,接着生动描绘了兰亭周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优美环境,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魅力。随后阐述了人们在聚会中的不同活动方式与心境,有人喜欢在室内畅谈抱负,有人钟情于寄情山水、放纵形骸之外。最后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对生死问题展开深刻思考,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认为生死是大事,不可等同视之。
情感真挚:作者从聚会的欢乐写起,笔锋一转,引出对人生无常的悲叹,情感起伏变化自然,从“信可乐也”的愉悦到“岂不痛哉”的悲痛,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差,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优美:文字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用词典雅,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句法上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与东晋时期雕琢堆砌、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比。
1.《兰亭序》书法价值
书体特点:《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风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用笔细腻多变,笔画形态丰富,提按、轻重、缓急处理恰到好处,如“永”字八法,充分展现了行书笔画的丰富变化与精妙之处;结构上,字的大小、疏密、开合等安排合理,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每个字都像是有生命的个体,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艺术创新:王羲之在书法创作中,摆脱了汉魏时期的笔风束缚,博采众长,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冶于一炉,开创了独特的行书风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难以复制:据说王羲之在创作《兰亭序》时,天时地利人和达到极致,之后他再写却始终无法超越当时的状态与水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兰亭序》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其诞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书法发展脉络
汉字起源与早期书写形式:汉字起源于远古时期,最初的形式是象形文字,人们通过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等阶段。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其笔画线条较为简单、刚硬,具有很强的象形性;金文则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笔画比甲骨文更加粗壮、圆润,结构也更为规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书写美观性的追求。
篆书的发展: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其线条繁复,结构复杂,具有古朴、庄重的风格。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统一使用小篆。小篆的笔画粗细均匀,线条流畅,结构对称,字形呈长方形,给人一种整齐、端庄的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隶书的兴起: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秦朝末年,由于篆书书写较为繁琐,不利于日常书写和信息传播,于是民间逐渐流行一种更为简便的字体,这就是隶书的雏形。隶书将篆书的圆转笔画改为方折,简化了结构,提高了书写速度。到了汉代,隶书达到了鼎盛时期,其风格多样,有的古朴厚重,有的飘逸灵动,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楷书的形成与发展:楷书萌芽于东汉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和规范。楷书的笔画规整,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提顿、藏露等笔法,字形方正,易于辨认。三国时期的钟繇对楷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的楷书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韵味。到了唐朝,楷书达到了巅峰,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众多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欧体险峻严谨,颜体雄浑大气,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