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精彩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职业启航——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PPT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19 MB
总页数:5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1.13万字
文档摘要

第四单元职业启航——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目录/CONTENTS职业规划第一课职业取向与择业01第二课确定职业发展目标02

职业生涯学习导航树立职业取向观念和意识,意识到择业的重要性,将职业选择与个人职业发展紧密联系。了解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有梦想才能积极向上、有目标才能勇往直前。积极顺应新时代职业发展趋势,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学会立足社会发展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学有榜样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市宁河区)的一户普通人家。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一次,他差点遭到一辆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碾轧。当时年仅12岁的于敏感到惊恐、愤怒,他曾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惨痛的印象。”1944年,18岁的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家境困窘,在好友的资助下才得以入学。在北京大学,于敏如饥似渴地学习。因为没有路费,他寒暑假从不回家,经常一个人跑到景山顶,拿着课本、习题学习。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于敏被看作一个“天才”,可家国情怀是他这一代人身上浓厚的情结,

职业生涯学有榜样他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崛起而效力。1946年,于敏决定走科学救国道路,毅然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理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无比欣慰地说:“我教学了一辈子,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两年,于敏几乎遍览了国际核物理研究前沿的全部文献。作为一位从未出过国、从未受到外国名师指导的“国产专家”,他完全靠自主钻研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彭桓武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职业生涯学有榜样1952年,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试爆成功。1961年,苏联试爆人类历史上当量最大的氢弹“沙皇炸弹”,威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所投原子弹的三千多倍,一时震惊世界。那时,中苏关系破裂,原子弹和氢弹两大块乌云正悬在中国的头顶上。1961年冬日的一天,钱三强直言不讳地对于敏说:“经院里研究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时年34岁的于敏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春秋。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但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于敏毅然决然地从

职业生涯学有榜样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由于核武器的研究必须严格保密,从开始接受这项任务起,于敏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国产专家1号”从此销声匿迹,再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成果。研制氢弹,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中国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有95%的时间要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于氢弹设计。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于敏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和计算能力,带领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仅用3年时间,于敏就解决了氢弹制造的关键理论问题,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设计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对友人邓稼先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

职业生涯学有榜样不到5年时间,于敏带领工作组独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并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构型”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成就这一奇迹的于敏只是淡然地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职业生涯学有榜样【生涯启示】作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在精神上是一个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祖国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因为祖国需要他,他便毅然放弃了自己深耕十年,有可能取得诺贝尔奖级成果的专业领域,从零开始进行氢弹理论研究,怀揣着赤诚的家国情怀,将宝贵的学术生命都献给了“两弹一星”事业。

第一课职业规划职业取向与择业

职业生涯第一课职业取向与择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大意是,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的人。中职生求职时往往忽略职业取向,这或许是由于“饥不择食”,又或许是由于“金钱的诱惑”,但归根结底,工作质量决定了生活质量。工作对于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供衣食住行,更是个体实现人生理想、获得快乐和幸福的重要途径。

一、认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