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架内部规范
一、总则
目的:为加强建筑施工中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爬架)的安全管理,规范爬架从设计、安装、使用到拆除的全流程操作,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与工程顺利进行,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特制定本内部规范。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司承接的所有涉及爬架使用的建筑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等。涵盖爬架的设计单位、安装单位、使用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与行为准则。
遵循标准:严格遵循《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2010)、《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JG/T546—2019)、《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检验标准》(JGJ305-2013)等现行国家和行业规程、规范、标准。
二、爬架设计规范
设计资质与要求:负责爬架设计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设计资质,设计人员应熟悉相关规范标准,具有丰富的爬架设计经验。设计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结构特点、施工工艺、工期要求等因素进行,确保爬架的安全性、适用性与经济性。
计算与验算: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对爬架的架体结构和附着支承结构进行设计计算,对升降动力设备、吊具、索具按“容许应力设计法”计算。分别确定使用、升降和坠落三种工况下的计算简图,按最不利情况进行全面计算和验算,必要时通过整体模型试验验证设计承载能力。例如,计算架体在承受施工活荷载、风荷载等组合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确保结构安全。
荷载取值:准确确定恒载标准值,包括架体结构、围护设施、作业层设施及固定设备装置的自重;合理取值施工活荷载标准值,依据结构施工或装修施工不同阶段,按规定层数和每平方米荷载取值;按公式精确计算风荷载标准值,考虑风压折减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基本风压等因素。
构造要求:
架体尺寸:架体高度不得大于5倍楼层高,宽度不宜大于1.2m,直线布置的架体支承跨度不大于8m,折线或曲线布置时不大于5.4m。整体式爬架架体悬挑长度不超1/2水平支承跨度且不大于3m,单片式不超1/4水平支承跨度。升降和使用工况下,架体悬臂高度均不大于6.0m和2/5架体高度,架体全高与支承跨度的乘积不大于110m2。
结构组成:架体应设置定型加强的竖向主框架,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的片式框架或格构式结构,与水平梁架和架体构架协同工作,且连接方式不得采用钢管扣件或碗扣架等普通脚手架连接方式。水平梁架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的定型桁架梁式结构,局部采用脚手架杆件连接时,长度不超2m并采取加强措施。架体外立面沿全高设置剪刀撑,跨度不大于6.0m,水平夹角45°-60°,将竖向主框架、水平梁架和构架连成一体。悬挑端以竖向主框架为中心成对设置对称斜拉杆,水平夹角不小于45°。单片式爬架必须采用直线形架体。
加强构造:在与附着支承结构连接处、升降机构设置处、防倾防坠装置设置处、吊拉点设置处、平面转角处、遇塔吊等设施断开或开洞处及其他有加强要求的部位,采取可靠的加强构造措施,如增设加强筋、加大构件截面尺寸等。
三、爬架安装规范
安装单位资质:从事爬架安装的单位必须具备脚手架专业承包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安装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安装前准备:安装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和爬架设计方案,编制详细的安装专项施工方案,经总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核后实施。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确保安装场地平整、坚实,具备足够的安装空间。检查爬架构配件质量,如架体杆件、附着支承结构、升降设备、防倾防坠装置等,不合格构配件严禁使用。
安装流程:
基础设置:根据设计要求,在建筑物上设置可靠的附着支承基础,如预埋螺栓、预留孔洞等。基础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不低于C15。
架体组装:按照设计图纸和安装方案,从建筑物底部开始逐层组装架体。组装过程中,确保架体杆件连接牢固,垂直度偏差符合规范要求。竖向主框架与附着支承结构之间的导向构造安装准确,间隙符合规定。
附着支承结构安装:将附着支承结构准确安装到建筑物预设位置,采用双螺母固定穿墙螺栓,螺杆露出螺母不少于3扣,垫板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当附着点采用单根穿墙螺栓锚固时,设置防止扭转措施。确保附着构造具有施工误差调整功能。
安全装置安装:安装防倾装置,与竖向主框架、附着支承结构或工程结构可靠连接,在升降和使用工况下,同一竖向平面内防倾装置不少于两处,且最上和最下支承点间距不小于架体全高的1/3,导向间隙小于5mm。安装防坠装置,设置在竖向主框架部位,每个提升设备处设置一个,采用机械式全自动装置,具有防尘、防污染措施,灵敏可靠,制动距离符合要求。安装同步控制装置,具备限制荷载及水平高差的同步升降智能控制功能,具有超载、失载、故障报警和自动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