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doc
文件大小:113.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1.8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材料和数据信息的分析,得出历史结论。(史料实证)

3.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幕式在郑州举行,56个民族载歌载舞,共同演绎着各民族大团结的精彩画面。那么,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发展情况如何?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自主学习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目的和含义分别是什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是什么?民族自治区有哪几个?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

4.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的背景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

探究新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目的和含义分别是什么?

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国情)

目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

点拨: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近代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共御外敌,休戚与共。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是什么?有什么地位?

点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由制度化到法律化的确立过程。

材料研读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治区简况表》。

民族自治地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自治区政府主席都由少数民族的人担任,说明了什么?

点拨: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地带。在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材料三《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通过三则材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点拨: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共同繁荣发展

西藏今昔对比

合作交流

1.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教材归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说说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什么意义。

3.你对我国民族工作有什么认识?

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措施: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优惠政策,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和兴边富民行动;等等。

意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认识: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从而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作为青少年,我们要积极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