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各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
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开启课堂讨论使学生列举我国科技的日新月异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我们共同去探索。
自主学习
项目
时间
成就
代表人物
意义
科
技
国
防
航
天
农业
医学
文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探究新知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什么是“两弹一星”?都有哪些成就?成就取得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学生回答,教师随后展示,加深学生印象,并进行限时记忆。
展示四则材料,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从而加深理解中国研制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
请同学们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他23岁时,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一年多博士毕业,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下了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知自己职责重大,坚定地给妻子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以后这个家交给你了。”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这一隐身就是整整28年。刚开始研制工作,苏联派专家进行帮助,但是在1959年,苏联政府终止原有协议,撤走苏联专家,中国也开始了自主研制。当时一无所有的中国要想自主研制谈何容易,当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至少有14个人是诺贝尔奖得主,而邓稼先带领的团队只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邓稼先决定边学边教,晚上备课,利用白天科学研究的空隙给年轻人补习专业知识。就这样,邓稼先带领理论部的科技人员从头学起。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一声爆响、一团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5年61岁的邓稼先回到北京,但这时他的生命却已逐渐走到了尽头,直肠癌晚期。分离20多年,妻子许鹿希终于等到丈夫回来,而丈夫却躺在了病床上。一直到1986年6月24日,经中央批准,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的身份第一次被揭开。人们才逐渐开始知道这位“两弹元勋”。但即使躺在病床上,占据他脑海的仍是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他并没有停止工作,体内在不停地出血,疼痛难以忍受,止痛针从每天一针变成每小时一针,还和他的老搭档于敏等人写下了至今对中国核事业有深远意义的中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这是邓稼先弥留之际给妻子许鹿希的最后一句话。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全身大出血逝世,终年62岁。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博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5年,钱学森作为美国赴德国考察科学的顾问团成员,被美国军方授予上校军街。回来后做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得到了美国空军司令的通令嘉奖。两年后,经其导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推荐,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然而钱学森虽身居海外,但心却一直向着祖国。当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钱学森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