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开放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学习心得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授课式: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调研
一学习周期:2023年9月一2024年1月
-学习收获: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流程、方法工具,提升了数据分析能力,
并通过实践项目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
一、课程内容概述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是甘肃开放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社会现象分析的能力。课程内容涵盖社会调查的理论基
础、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报告撰写等模块,结合甘肃本地案例,强
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课程核心知识点:
1.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社会调查的定义、目的、类型(如描述性调查、
解释性调查)。
2.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变量的操作化、研究方案的
制定。
3.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观察法、二手资料分
析。
4.统计分析工具:SPSS基础操作、描述性统计、交叉分析、回归模型。
5.报告撰写与伦理规范:如何呈现调查结果、学术写作技巧、研究中的伦
理问题。
二、学习过程与收获
1.理论学习:构建系统性框架
课程初期通过线上视频和教材学习,系统梳理了社会调查的理论体系。例如,
教授在讲解“抽样方法”时,结合甘肃农村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了概率抽样(如
分层抽样)与非概率抽样(如方便抽样)的适用场景。这让我意识到,抽样设计
不仅要考虑成本效率,还要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避免样本偏差。
个人体会:
-变量操作化: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变量是关键。例如,研究“社区
幸福感时,需通过问卷中的具体问题(如“您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来量化
主观感受。
-研究假设的重要性:明确假设能帮助聚焦调查目标,例如“农村留守老人
的孤独感与子女探望频率呈负相关这一假设,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数据收集方向。
2.实践操作:从理论到应用
课程中期安排了小组实践项目,我们以“甘肃省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效果为
主题,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这一过程,我对调查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问卷设计:在导师指导下,我们反复修改问卷,确保问题简洁、逻辑清晰。
例如,针对农民文化水平差异,采用“选择题为主+少量开放式问题的结构,
提高了回收率。
-实地访谈:在甘肃陇南某乡村,我亲身体验了访谈的挑战。例如,部分村
民因不信任外来人员而回避问题,我们通过提前联系村委会、以本地方言交流等
方式逐步建立信任。
-数据分析:利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教育水平”与“对
政策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这让我意识到数据分析需要结合社会背景解释结
果。
3.跨学科启发
课程中引入的“质性研究方法(如民族志、案例研究)让我意识到社会调
查不仅是数据的堆砌,更需关注研究对象的深层需求。例如,通过观察农村集市
的交易行为,我发现传统经济模式与现代电商的冲突远比问卷数据反映的更复
杂。
4.本地化案例的实用性
甘肃开放大学结合本省实际,选取了多个本土案例,如“河西走廊生态移民
的社会适应“兰州城中村改造中的居民诉求。这些案例让我深刻理解到,社会
调查需扎根地方,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三、课程亮点与特色
1.灵活的学习模式:
作为开放大学的学生,我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回看课程视频,利用碎片化
时间学习,这对在职人士非常友好。同时,线上讨论区的互动让我接触到不同地
区的同学案例,拓宽了视野。
2.实践导向的教学:
课程要求必须完成至少10份有效问卷和2次深度访谈,这种“做中学”的
方式避免了纸上谈兵。例如,在设计访谈提纲时,导师反复强调“开放式问题要
预留空间,避免引导性提问,这让我学会了倾听而非预设答案。
3,工具与软件的实战训练:
课程不仅教授SPSS的基础操作,还通过真实数据集(如甘肃省人口普查数
据)进行实战演练。在处理数据时,我首次尝试用回归分析验证假设,虽然过程
繁琐,但结果的可视化让我感受到数据背后的社会规律。
4.伦理与责任的强调:
教师多次提醒,社会调查需尊重被调查者的隐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