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第1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授课说明⊙授课要求:请遵守起码的教学秩序授课方式:讲授+讨论法考核要求: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授课目标:掌握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人文轨迹第2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前言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曾一度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但教育历史的荣耀却不能改变不争的现实:中国教育落后远远落后于西方教育,中西教育有差距。第3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所谓教育源头,就是教育的初始状态和最富有创新的时代。中国教育的源头应以先秦时代的教育实践为主,而西方教育的源头应以古希腊时期的教育为主。在古代中国,以孔子学说为主,孟子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学说为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苏格拉底学说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第4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讲先秦儒家教育的宗旨先秦奠定了中国教育以人为本的特征。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重人文与明人伦第5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儒家的发展1.儒家的开创:孔子创立了不涉鬼神,完全以人为依归的儒家学说,奠定儒家人文教育的本质。2.学說传播:孔子死后,弟子散居,儒家学說因而得以传播。3.学說发展:随著时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說从內容、形式到社会功能均不断发生变化。(一)儒家发展的背景第6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代表人物1.孔子:精通六艺,其「有教无类」使学术承先启后,开创平民教育。?2.孟子:继承並发展孔子德治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发展仁政学說,强调「重义轻利」。3.荀子:以「性恶论」强调教育与礼治的重要,政治上,强调礼刑并用为治国之道。孔子???孟子???荀子第7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孔子的教育此图描绘孔子晚年埋头编著《诗》、《书》、《礼》、《春秋》;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第8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孔子是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以来人文教育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教育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把西方哲学文化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城邦落脚生根,进入家家户户,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也就是说,从苏格拉底起,西方教育从原先的探寻自然开始转向人文研究和智慧发现,开创了西方传统社会中人文教育之先河。都是教育家,都热衷于教诲弟子,都留给后世许多名言隽语,都做过官,都经历坎坷,但他们深厚却获得了极为崇高的地位。人们经常把苏格拉底比做西方的孔子,把孔子比做东方的苏格拉底。之所以有这样的比拟,就在于他们的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源头。第9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育目的上的异同分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把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进行了结合。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孔子从“为政在德”的政治主张出发,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就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基本含义。1、孔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第10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以培育君子为教育目标在儒家看来,明人伦的教育宗旨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就是圣人与君子。什么人的人才可以算作君子呢?三种品格:首先,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注重个体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具备智、仁、勇、艺、礼、乐等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基础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推崇仁爱,注重家族、社会的整体和谐。(做到孝悌、忠恕、信义) ——推己及人最后是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强调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实际上就是后世儒家总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形象第11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受教育者的理想出路从先秦儒学开始就已经确立了人才的出路理想的指向是从政。儒学教育的立论依据即在于“为政以德”,实行德治。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这种价值观的就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具有强烈的人文气质。第12页,共3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原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种解释: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出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