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3:
金融学院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总学分/学时
4/64
课程性质
eq\o\ac(○,√)必修○选修
授课语言
中文
学时分配
课内:64理论32实验32实践0
课外:64(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课程类别
(可多选)
○通识通修课eq\o\ac(○,√)专业教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
□全校通修课程□分层次通修课程□DNA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t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
□第二课堂□公共选修课程□其它(填写具体类别)
授课
序号(次)
章节
学时分配
一般目标
具体目标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效果评价
1
课程介绍
第一章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1.1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
课内:2学时
理论:2学时
实验:0学时
实践:0学时
课外:2学时
(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初步了解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和特色,课程要求等;掌握本书的框架的重点内容。了解课程内容、学习要求及考核方式;
理解信息及数据基本概念。
1.了解本门课程教学目的、性质和课程要求;
1.案例分析(PPT展示):数据生态圈、51招聘分析。
1.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法),学生进行分享。
1.学生分析、总结和分享。
2.理解数据管理技术发展阶段;
(记忆)
2.讲授+学生头脑风暴,(学生讨论给出相应的观点);教师总结。
3.随机点名来分析哪些数据库基本概念的区别与特点?(学生回答问题并阐述),教师指导。
2.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记录,归纳信息。
2.在线测试,针对数据库基本概念、管理技术进行测评。
3.了解数据库的应用领域;
(理解)
3.通过举例来分析数据库的应用领域。
3.学生进行归纳信息。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数据库的应用领域。
2
1.1.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1.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课内:2学时
理论:2学时
实验:0学时
实践:0学时
课外:2学时
(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能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和结构。
1.能够列出数据库系统的特点(理解)
1.举例说明不同的数据库及特点;
1.学生进行讨论,列举不同的数据库的应用范例;
1.随机点名测试;
3
1.1.4数据模型
课内:2学时
理论:2学时
实验:0学时
实践:0学时
课外:2学时
(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能够了解数据模型的分类及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能够列出数据库的基本模型;(理解)
数据库的三级体系结构。(记忆)
举例说明不同的数据模型及特点;
通过图示进行结构讲解。
学生进行讨论,列举不同的数据模型的应用范例;
学生能够根据图示列出三级结构。
随机点名测试;
在线测试进行记忆内容的测评。
4
1.2关系数据库
1.2.1基本概念
1.2.2基本性质
课内:2学时
理论:2学时
实验:0学时
实践:0学时
课外:2学时
(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能够了解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和性质
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术语;(理解)
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性质;(理解)
举例说明关系数据库术语及性质
学生进行讨论,列举不同关系数据库的键、外部键
随机点名测试;
课堂练习
5
1.3.1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3.2关系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课内:2学时
理论:2学时
实验:0学时
实践:0学时
课外:2学时
(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理解关系规范化的重要性;
能够熟练进行关系模式的转化及规范化化解。
1.理解关系规范化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关系范式的判定与化解;(理解记忆)
1.举例分析,通过例表进行存在问题的分析,识别关系规范化的重要性;
1.通过练习题训练,完成关系规范化的判定;
1.课堂练习进行实操;
2.掌握E-R模型的基本概念;(记忆)
2.案例讲解数据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理解数据模型的分类并进行特点及适用范围的记忆;
2.在线测试;
3.可以设计出E-R模型;(应用)
3.通过数据库需求分析阶段的业务理解,课堂中进行E-R模型的逐步绘制;
3.学生进行E-R模型中其他关系的补充与完善;
3.课堂练习,随机点名进行分享;
4.掌握从E-R模型向关系模型进行转换。(应用)
4.结合案例进行关系模型的转换与讲解。
4.学生独立完成案例中关系模型的转化。
4.课堂练习结果进行抽查,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6
1.4MYSQL概述
1.4.1MySQL系统特性
1.4.2MYSQL的安装与配置
课内:2学时
理论:0学时
实验:2学时
实践:0学时
课外:2学时
(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了解数据库管理软件特点,会安装、调试、使用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了解mysql软件的功能及特点,会安装、调试、配置MySQL软件(理解)
结合安装教程,讲解安装注意事项及流程
自行完成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安装
系统配置完成。
7
第二章MySQL编程语